? 本報記者 李爭粉
“未來產業作為前沿技術驅動的新興領域,正處于孕育或產業化初期,具有戰略性、引領性和顛覆性特征,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活躍變量’。”3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新技術司副司長柏杰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未來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上表示,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能源等領域展現出巨大市場潛力,成為各國培育新質生產力、搶占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國未來產業的推進成效顯著。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相關部門制定有關政策,重點從組織引領、賽道布局、企業培育、產業集聚等方面著手加快培育未來產業,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高級別自動駕駛、商業航天、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低空經濟/通用航空、新型儲能(固態電池等)、清潔氫、算力芯片、細胞與基因治療、元宇宙將成為2025年未來產業十大重點賽道。”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所長蒲松濤發布《未來產業新賽道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時介紹說。
在通用人工智能賽道,深度求索、百度、阿里巴巴等企業,開發出越來越多世界領先的代表性大模型。目前,許多城市在通用人工智能領域逐步發力:北京出臺《北京市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等,力爭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輻射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上海進一步探索大模型的新型開源和推廣模式,推出更多具有示范性、標準性的應用場景——2023年9月,“模速空間”投入運營,已聚集100余家大模型企業,帶動周邊落地200多家AI企業。武漢、杭州等城市也表現出逐漸趕超的態勢。
在商業航天賽道,商業航天正逐步從政府驅動走向民間、市場驅動的發展態勢。
“在商業航天領域,有兩種主要路徑值得關注。”蒲松濤表示,一是以發射場建設為基礎,圍繞發射的全流程服務構建產業集聚區。以銀河維珍港為代表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座為特定目的而建造的商業太空發射場。另一種則是通過技術和產業的創新力量,通過衛星、火箭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構建產業集群。
在具身智能賽道,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技術與機器人制作緊密融合的產業形態,正處在發展上升期,其圍繞工業應用以及家庭應用,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能,全球涌現出包括宇樹科技在內的很多人形機器人龍頭企業。我國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均已構建人形機器人發展集聚區。
《報告》同時顯示,美、德、日、韓等發達國家已形成差異化競爭策略:美國在量子科技、AI、6G等領域構建全鏈條生態;德國依托工業4.0基礎深耕智能制造;日本聚焦“社會5.0”愿景推進氫能革命;韓國則集中突破半導體與量子計算。
實際上,我國各地方政府正加速形成特色化布局。數據顯示,北京市已鎖定20余個細分方向,重點培育通用AI與商業航天;上海市打造未來健康產業集群;長三角地區在低空經濟領域形成聯動發展。
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的未來產業,具有顯著的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
“每個賽道的發展,實際上都需要一定的階段,當前很多賽道仍處在產業化發展初期,可能還需要5—10年甚至10—15年乃至更長時間推動發展。”蒲松濤表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群策群力,圍繞政府和市場聯動,分類制定落實舉措打破行業體制機制壁壘。
“同時,面向短期和長遠布局,加快重點方向技術、產品、企業、生態一體化推進,特別是深化中央與地方協作,因地制宜發展未來產業。”蒲松濤表示,此外,還應強化供給和需求協同,推動產業資源高效對接和深度融合,并統籌戰略性與綠色、可持續發展,全面提升我國未來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
“我們正站在重要的時間窗口。”蒲松濤表示,2024—2027年全球將有62%的未來產業技術進入成熟期,我國在7個賽道具備領跑潛力。隨著新質生產力評價體系、數據要素流通機制等基礎制度的完善,中國有望在2035年形成3—5個具有全球主導權的未來產業集群。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