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洋
4月10日,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在南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接受媒體采訪表示,從1G到4G聚焦個人通信,5G開啟行業應用,而6G將構建“萬物智聯”新生態。他強調,6G研發面臨六大核心挑戰,需在應用技術突破、成本平衡、全球協作等方面破局。
6G研發面臨的六大核心挑戰
一、消費應用體驗存在短板,AI終端催生新變量
“5G在消費應用的體驗并沒有跟上”,鄔賀銓坦言,盡管5G下載速率提升7~8倍,但用戶感知未達預期,6G首先要解決5G遺留的體驗問題。他強調,6G與人工智能結合將催生新終端形態,新的終端會有出現,未來的面向消費應用還有一些不確定性,例如AI終端可能具備用戶生成內容能力,對網絡的低時延、高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
二、行業應用個性化需求嚴苛,投資回報成現實考驗
“6G要更深入用到行業應用,但行業個性化問題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鄔賀銓指出,工業自動化、智能交通等場景需要非常高速的接入、更低的時延以及更苛刻的要求,但能不能達到投資回報,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他以5G為例,“5G在工業領域的推進速度已低于預期”,6G需在技術創新與商業落地間找到平衡。
三、空天地一體融合難,頻譜與架構雙突破
針對6G天空地一體、人機物互聯的愿景,鄔賀銓強調,6G頻率要擴展,要覆蓋地面汽車、空中無人機、衛星等應用,但既要滿足特殊場景需要,又要滿足大眾剛需,在同一個頻段、同一個網絡上兼容,并不是想象那么容易。這不僅需要頻段擴展技術,更要突破傳統網絡架構,實現“通感算融合、云邊端協同”的泛在連接。
四、網絡架構多元連接復雜,傳統模式失效
鄔賀銓指出,未來的通信不再是點到點,可能是點到多點、多點到點,同時支持多歸屬、多連接、多接口,6G連接模式從“大下行”轉向“大上行”,例如工業傳感器上傳數據、無人機回傳畫面等,網絡的要求、復雜性、多樣性,遠遠超過5G想象的階段,需構建更靈活智能的架構以適應人到機、機到物的多元需求。
五、人工智能算力與實時性平衡挑戰
人工智能在6G時代被寄予非常大的期望,但鄔賀銓提醒,AI需要大量算力,采集數據和計算需要時間,而通信要求實時性,如何在滿足復雜度和實時性的情況下,讓人工智能發揮作用,是6G面對的新挑戰。這一問題在自動駕駛、遠程控制等場景尤為突出,需突破算法效率與硬件算力的瓶頸。
六、國際新形勢下,全球統一標準成難題
鄔賀銓表示,當前研究6G與10年前研究5G相比,國際形勢發生很大變化,一些國家在貿易、標準化、供應鏈上進行封堵,科技交流受限、市場封鎖等問題,對形成全球統一標準構成非常大的挑戰。他強調,6G目標是“內生性安全、泛在性連接、綠色化生態、可信性服務”,這些都需要全球協作,而當前環境讓技術創新與生態構建難上加難。
中國破局:以全產業鏈創新構建6G生態
面對挑戰,鄔賀銓指出,6G需聚焦“人機物互聯、天空地協同”等戰略目標,“需要很大的創新才能支撐”。我國優勢在于5G積累的產業基礎、龐大的應用場景,可在車聯網、遠程醫療等大眾剛需領域先行落地,同時加快突破超表面無線反射等關鍵技術。6G發展需產學研用深度協同,在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業培育上同步發力,每一個挑戰都是創新的機會,唯有如此,才能在“截然不同”的6G生態中打造中國方案。
(主辦方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