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立彬
花80元租3小時“登山神器”快速爬泰山;不用發力提起上百斤重物;脊髓損傷患者穩步行走……
從戶外運動到日常勞作再到醫療康復,外骨骼機器人正快速走進大眾生活,成為人類突破身體限制的新“器官”。
外骨骼機器人來了
近日,一款售價2500元的消費級外骨骼機器人面向個人用戶銷售,上新短短15秒鐘就售出幾百臺且宣告售罄。這款產品來自杭州程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程天科技”),主要針對老年助行、戶外運動等消費場景,采用輕量化碳纖維材料與仿生結構,無需電源即可提供步行助力。
程天科技聯合創始人張繼宇介紹說,該產品模仿人體肌腱的彈性儲能機制,設計了基于齒輪齒條結合彈性體特殊結構,在使用者足部觸地時,動力單元可精準捕獲行走中浪費的動能并轉化為勢能儲存;在使用者抬腿時,動力單元自動釋放儲存能量,提供屈髖助力。
“千元級外骨骼走進家庭,將有效推動具身智能外骨骼機器人從‘醫療器械’向‘人體機能延伸’進化,在重新定義人機交互理念的同時,進一步釋放更廣闊的商業想象力。”張繼宇說。
目前,外骨骼機器人已展現出很大的應用優勢。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創服中心事業部執行總裁魏明偉表示,外骨骼技術在服務人類方面更有效,技術更為成熟,因此在大規模應用展開上有優勢。通過多年的發展,傳感器、電控、動力系統、電池等技術都已相對成熟,也經過了比較成熟的商業化驗證。
據介紹,程天科技的系列下肢外骨骼步行康復器產品,目前已在全國700余家康復助殘機構及醫院使用,累計使用超65.8萬人次。利用人機工學、AI技術、機器人技術、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為脊髓損傷,腦卒中,下肢肌無力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導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及老年群體提供數字化康復和智能養老服務。
對于未來發展趨勢,張繼宇表示,外骨骼機器人未來的核心應用場景,更傾向于聚焦醫療康復、工業與物流及消費級人體機能增強等領域。在技術方面,會持續關注具身智能與人機協同,在增強能力的同時保留人類決策的靈活性,將機械更好地應用于需要復雜判斷的非結構化環境。整體而言,外骨骼機器人秉持的是“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哲學,旨在不斷提升人類能力,未來10年將在垂直領域實現大規模滲透。
市場前景廣闊
市場研究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發布的數據顯示,2030年,全球外骨骼市場規模將預計達68億美元。醫療康復領域占比超50%,工業領域增速最快。
在中國,醫療康復需求更為巨大。
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的患者相對缺少康復治療環節。普華永道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中風患者殘疾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而通過積極康復治療,中風患者重新獲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概率為90%。同時,根據市場研究機構KPMG的調研數據,中國市場康復治療師的人員占比為3.6/10萬,相較于國際標準的50人差距明顯,而中國康復醫療服務市場床位缺口為45萬張。
與此同時,活動能力對于老年人群完成家務、購物,獲得服務和使用社區設施,參與社會和文化活動,是必要的能力。
“隨著人們康復與養老意識的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費的升級,康復需求市場包含近百億元的B端市場和萬億元級別的C端市場,為外骨骼產品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張繼宇認為。
外骨骼機器人自身的獨特優勢也有利于其大規模的市場普及。
賽迪智庫產業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陳表示,相比人形機器人,外骨骼技術在現階段展現出更高的成熟度和更明確的應用場景。在技術方面,由于專注于單一功能優化,外骨骼機器人結構相對簡單,對感知和智能化的要求較低,因此技術迭代更快、穩定性更高。同時,成本優勢明顯,因功能聚焦,零部件復雜度低,量產成本更可控,易于規模化生產。此外,應用場景的特殊性也使其易于普及,老齡化社會催生康復醫療需求,工業領域亟需降低工傷率,此類場景對技術容錯率較高,商業化路徑清晰。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