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社會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地球系統科學在應對人類面臨的諸多挑戰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25年4月23日,“2025未來地球:科學與應用大會”在江西省景德鎮市開幕。
本次大會由“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委會”)主辦,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未來地球計劃”全球秘書中心(中國)、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江西省氣象局、景德鎮市人民政府等單位承辦。大會以“未來地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主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全球地球系統科學領域專家,150名優秀青年學者以及行業精英、相關企業代表共800余人參會,共同探討地球系統科學在未來的應用前景與發展機遇,為推進全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中委會主席秦大河院士在開幕式致辭中介紹,自2014年以來,中委會秉承以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使命,推動科學探索與國家戰略深度融合為目標。中委會還架起了國際合作橋梁——從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到全球可持續研究與創新大會等,中國科學家在百余場國際會議上發出中國聲音。中委會打破學科壁壘,未來地球計劃全球研究網絡已有6個落戶中國。從冰凍圈監測到生態保護,從城市健康到糧食安全,水-能源-糧食關聯研究轉化為政策實踐;與地方政府合作的氣候適應試點等等,惠及成千上萬的城鄉居民。他表示,未來地球計劃的使命,是重塑人類與地球的關系——敬畏自然、擔當責任、喚醒文明自覺。愿今日共識化為積極行動,為建設青山綠水的美麗家園而奮斗。
中國氣象局局長陳振林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氣象科學是地球系統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應對氣候變化、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密切,也是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保障。多年來,中國氣象局始終把增加氣候變化科技服務供給,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作為重要職責和重點工作,有力支撐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雙碳”戰略實施,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多措并舉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希望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加強跨學科合作,強化交叉融合創新,推動產出更多新技術、新成果。中國氣象局將與江西省政府持續深化合作,助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瑩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江西作為全國唯一兼具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的省份,全力加快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朝著更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宏偉目標。在全國率先出臺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創新實施河湖長制、林長制全覆蓋,構建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的保護體系。全力推進能源結構低碳轉型,產業轉型創新提質,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學支撐,創新構建省市縣三級的強降水“631”風險預警應對機制,成功應對多輪極端天氣。堅持以生態振興帶動鄉村振興,以綠色產業賦能共同富裕,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融合之路。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朱孔軍在致辭中介紹,2018年,在中國科協的指導和批準下,第二屆“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秘書處落戶中山大學;2021年,“未來地球計劃”全球秘書中心(中國)成立,成為全球九大秘書中心之一,也落戶在中山大學。秘書處和中心落戶中山大學以來,通過參與全球治理、發布研究專報、組織國際會議、發起青年科學家早期資助計劃等方式,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研究和理念傳播做了大量工作,獲得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在書面致辭中指出,面對氣候變化這一人類共同的挑戰,國際合作與科學行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今天,我們更需以命運與共的胸懷,將承諾轉化為行動。氣候變化是現實危機,人類行動刻不容緩。團結合作是唯一出路,科技創新是關鍵動力。他呼吁,以本次大會為契機,凝聚共識、深化合作,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清潔、美麗、永續的地球。
世界氣象組織主席阿卜杜拉·艾哈邁德·阿爾曼杜斯在視頻致辭中對“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度認可。他表示,“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自2014年成立以來,在氣候變化、氣候治理、生物多樣性、海洋可持續、冰凍圈科學、低碳經濟、綠色轉型等多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高度贊揚中國氣象系統的快速發展及其對世界氣象組織的重大貢獻。他表示,中國不僅通過其廣泛的地面站和氣象衛星網絡在加強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基礎設施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多災種預警系統和國家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建設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經驗,這些努力為其他會員國落實世界氣象組織決議和倡議提供了典范。
未來地球計劃全球秘書中心主任溫迪·布拉德蓋特在視頻致辭中提出,“未來地球計劃”通過聯結全球科學家,共同開發應對地球緊迫挑戰的知識體系。中國科研人員在此使命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中方的研究成果為IPCC報告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供了重要支撐,深化了我們對氣候韌性的認知,推動了風險與冰凍圈研究領域的發展。跨學科、跨國界、跨文化的深度合作,不僅增進了我們對地球系統的認知,更持續為政策制定與實踐創新提供科學支撐。
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市長陳克龍在致辭中介紹,景德鎮市以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為統領,堅持創新引領、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探索實踐城市、產業、文化與生態的協同發展之路。我們堅持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生態環境各項指標名列前茅。景德鎮市積極推進產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發揮“直升機”之都優勢,加快構建陶瓷+航空、精細化工和生物醫藥特色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未來材料、未來航空、生物制造產業。
開幕式后,大會舉行特邀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符淙斌作題為《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與全球變化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報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陳德亮作題為《復雜的地球系統:韌性和臨界》的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小曳在主題報告中分享了對形成我國氣候變化研究獨立敘事的思考;中委會主席秦大河在主題報告中介紹了未來地球計劃與冰凍圈科學的發展。
會上介紹了未來地球計劃六大國際核心計劃。董文杰作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總體匯報,具體負責人分別圍繞亞洲季風區可持續發展集成研究MAIRS、綜合災害風險防范IRGP、水-能源-食物關聯的知識-行動網絡KAN、海洋生物圈整合研究IMBeR、未來地球海岸FE Coast、表層海洋-低層大氣研究SOLAS的進展情況作具體匯報。
據悉,未來地球計劃(Future Earth,FE)是一項由國際科學理事會和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發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環境署等組織共同牽頭組建的大型科學計劃。“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Future Earth,簡稱CNC-FE)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領導組建,成員包括自然科學界頂級學者,同時吸納工程、社會科學、媒體等領域專家,以及政府決策機構、企業等跨部門參與者,共計90余位委員。自2014年3月成立以來,CNC-FE積極推動利用國際資源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國應對全球變化挑戰和向可持續發展轉變提供跨學科集成研究。
“2025未來地球:科學與應用大會”圍繞地球系統科學在應對氣候變化、環境與健康、生態文明、金融保險、低碳經濟等多個前沿領域的應用展開深入交流與研討,邀請國內外知名院士、專家分享地球系統科學應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4月23—24日同期舉辦30余場分會,設立科學界、決策者、企業界、新媒體、青年學者和女科學家研討交流專場,涵蓋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氣候變化適應與應對、生態修復與治理、人工影響天氣等多個熱門議題,為與會者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平臺。
(主辦方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