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羅曉燕)5月22日晚,2025第九屆世界無人機大會開幕前夜,“灣區低空經濟研究院”啟航儀式暨“灣區低空經濟研究院深圳分院”授牌儀式舉行。這一由知名經濟學家、科技戰略專家朱克力教授領銜的專業智庫平臺正式落地,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從政策布局邁向場景深化與產業協同的新階段。
作為全球低空產業發展的前沿陣地,深圳分院的率先落地,被業界視為深圳搶占低空經濟規模化應用制高點的關鍵舉措。研究院將以場景創新為核心抓手,聚焦物流配送、城市交通、文旅消費、應急救援等民生領域,推動低空技術應用與城市服務深度融合。
在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灣區”)加速推進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建設的背景下,“灣區低空經濟研究院”應運而生,是積極順應產業變革與區域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當前,全球低空經濟正從概念走向實踐,無人機物流、城市空中交通、低空旅游等新業態快速崛起,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但這一領域面臨技術標準不統一、產業協同不足、政策法規滯后等共性問題。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既需要搶占低空經濟發展先機,也面臨破解產業發展瓶頸的現實壓力。
從區域發展角度看,灣區擁有完整的制造業鏈條、雄厚的科技研發實力和龐大的應用市場,但低空經濟的發展仍處于分散探索階段。各地在無人機制造、飛行服務、空域管理等環節各有優勢,但缺乏統籌協調,導致資源重復投入、技術標準難以互通。例如,部分城市已建成無人機物流試點,但因空域審批流程不統一,難以實現跨區域配送。
灣區低空經濟研究院院長、首席戰略科學家朱克力介紹,灣區低空經濟研究院的核心使命,就是搭建產學研政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一方面,通過整合灣區內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技術資源,推動低空經濟關鍵技術攻關,解決飛行安全、智能調度、電池續航等“卡脖子”問題;另一方面,聚焦政策法規研究,探索適合灣區特點的低空開放路徑,拓展低空保險創新等金融服務體系。
接下來,包括如何在繁忙空域中劃分民用低空航線、如何平衡創新發展與安全監管等一系列課題,都需要專業機構提供解決方案。更為重要的是,研究院要成為區域協同的“黏合劑”,打破城市間的行政壁壘,推動產業標準、數據共享和市場規則的統一,讓灣區真正形成低空經濟發展的合力。
據悉,朱克力應邀全程出席本屆世界無人機大會。他獲頒大會組委會評選的“中國低空經濟引領推動獎”,并在大會“低空安全與保險論壇”發表《從“飛起來”到“保得住”:低空經濟產業圖景、安全保障與保險創新》的主旨演講,以此作為灣區低空經濟研究院啟航后的“灣區第一課”。
根據規劃,研究院將與各方協同發力,到2028年,推動大灣區低空經濟規模突破5000億元,帶動全國產業規模超2萬億元,并培育10家以上獨角獸企業。朱克力強調,“我們不僅要讓飛行器‘飛起來’,更要讓數據、資本和人才‘活起來’,最終實現低空經濟與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的深度融合。”
(主辦方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