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推出了全球首個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利用游戲引擎和高清掃描技術,1∶1復原了藏經洞,支持多語言,通過沉浸式體驗促進敦煌文化的全球數字化傳播和跨文明對話。”5月27日,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行的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平行論壇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論壇上,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透露。
如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洶涌,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新技術燦若星辰。這些新技術為文化的創作、生產、傳播、消費拓展了廣闊空間,提供了無限可能。
創作變得更“聰明”
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恰當使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可有效賦能各環節,進而實現提質、生成、增效、降本。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華認為,盡管在價值觀、創作倫理、算力、數據、成本等多方面,AIGC發展都面臨著巨大挑戰,但AIGC技術未來可能快速形成顛覆性生產能力,各界需要密切關注,牢牢把握這一輪次技術發展為藝術創作帶來的全新機遇。
“AIGC在今后創作中,特別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中,會帶來更多充滿想象的空間。”丁文華說。
AI時代,一個人的創意公司將成為常態?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認為,大模型技術的突破帶來三重范式革命:創作大眾化,消弭專業技術門檻,如在Suno的幫助下,音樂愛好者可實現3分鐘創作;生產智能化,通過文本、圖像、視頻的跨模態轉換,可以重構工作流程,節省專業創作者在動畫過渡幀制作和上色等重復性工作中的投入;生態普惠化,形成“AI平權”效應,真正實現內容創作的全民化,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創作者。
“大模型重塑個體創作生態,未來會有更多小微甚至一人創意公司誕生。”司曉認為,一位創作者加上AI工具就具備相當于一個專業團隊的生產力,如在影視創作領域,單個創作者借助Agent系統即可完成劇本構思、分鏡設計甚至后期制作等全流程工作。
傳播有了新“橋梁”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猶如一座橋梁,連接著傳統與現代、溝通了技術與人文。同時,它又讓世界文化多樣性共生與互鑒。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特聘校長助理、計算與智能研究院院長張民長期從事機器翻譯、語音識別、多媒體等方面的研究。他認為,在多語言智能系統的加持下,中華文化傳播將不再只關注“翻譯是否準確”,而將聚焦“能否觸達文化意蘊”。這要求技術體系具備情感識別能力、語義推理能力和文化遷移能力。
“從翻譯工具到文化橋梁,多語言技術正在重新定義文化傳播的可能性。”張民說,期待在技術持續演進的基礎上,將更多的中國聲音,以更自然、更準確、更有情感的方式帶到世界每個角落。
小紅書App也正在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小紅書的翻譯功能,絕非簡單的詞典替換。”小紅書高級副總裁湯維維說,它面對的是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既有千年歷史的阿姆哈拉語,也有瞬息萬變的網絡熱梗;既要讀懂“內卷”背后的社會情緒,也要詮釋年輕人的狂熱。
在多模態AI模型的幫助下,技術從“文字轉換”到“文化解碼”的跨越之路愈發平坦。“我們整合融合自然語言處理、光學字符識別與計算機視覺,讓系統不僅能翻譯文字,還能‘看懂’表情包里的諧音梗。”湯維維說,小紅書的實踐證明:當技術深植人文之心,邊界終將化為橋梁。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