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硬如石板”的耕地重新“呼吸”?如何破解農田增產的“隱形天花板”?日前,在第五屆全國土壤調理與修護高層學術研討會上,一項名為“松土促根”的土壤改良技術引人注目:使用該技術改良的土壤,小麥增產均超10%以上,耕層疏松度提升20%以上。據悉,該項技術已被評為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向全國推廣,現已應用(推廣)至18個省區市。與會專家認為,該技術為破解土壤板結、提升糧食產能開辟了新路徑。
活動中,與會代表走進涿州市倉廩實綜合試驗站,實地觀摩松土促根土壤改良技術的應用成果。試驗站7000畝示范田中,5792畝小麥田施用了核心產品“Agri-star松土促根劑”。對比未施用的地塊,處理區小麥返青更快、分蘗更多、葉色濃綠,紋枯病發生率顯著降低。“施用后耕層加深了8厘米以上,根系更發達,籽粒更飽滿!”試驗站負責人指著對比田說。
現場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明崗宣讀了測產結果:“應用松土促根土壤改良技術Agri-star松土促根劑小麥592.2公斤較(對照)不使用的畝增產80.1公斤,增幅達15.6%”。
測產專家組副組長、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研究員李榮說,從現場的觀測效果看,用過該技術改良的土壤更加疏松。“這樣的土壤更有利于小麥根系生長,大大提高了土壤養分、肥料養分和水分利用率、作物抗逆能力,提高了耕地質量,培肥了地力,為小麥增產豐收打下了基礎。”他說。
現場數據顯示,該技術使單位土體土壤緊實度降低22%、孔隙度增加15%,肥料利用率提升20%。
長期以來,地力提升技術面臨“農民看不懂、效果難量化”的推廣難題。此次研討會展示的“培訓—示范—調查—評估”一體化模式,通過對比示范田、測產測評等直觀方式,讓農戶“眼見為實”,更能在實際種植過程中“用得上、見效快”。據河北省保定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技術也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地力提升技術措施之一,同步完善基礎設施與地力提升工作,形成“科技驅動—區域適配—長效管護”全鏈條體系。
李榮表示,該技術通過六年的定位試驗和多地多點的示范應用,結果表明,一次使用六年有效,是解決耕層淺薄、土壤板結一項突破性的技術,是構建健康耕層非機械的松土新方法。
對此,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協同創新推廣體系首席專家韓曉增表示,松土促根土壤改良技術通過改善土壤結構、加深耕層、促進根系生長,實現作物增產與地力提升雙贏,屬于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方式,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河北省農業農村廳指導,河南省土壤調理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辦、河北省保定市農業農村局協辦,以“強化農田地力提升,確保糧食安全”為主題,來自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全國多所高校及18個省(自治區)的多名專家學者參加,共同交流農田地力提升技術,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