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家科技傳播中心舉辦以“AI賦能傳統文化新表達”為主題的國際科技傳播沙龍活動。
本期沙龍聚焦人工智能與傳統文化傳播的深度融合,邀請AI行業學者、文化傳播專家以及文博領域代表跨界對話,共同探討數智時代AI如何助力傳統文化從靜態保護走向動態創新,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傳播”,推動科技人文協同發展。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監事長、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時偉聚焦于文物數字化資源的創新應用視角,解讀了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應用以及博物館的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情況。他強調,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離不開歷史文獻和大數據的有力支撐,而人工智能則進一步賦予文物“新生命”。未來,要深化跨學科協作構建覆蓋文物保護、管理、展示的全鏈條數字化體系,搭建以區塊鏈、元宇宙等新技術為支架的“活態傳承”數字化生態,讓文物保護從視覺表層呈現邁向文化深度詮釋。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國家廣告研究院副院長王昕著眼于傳統文化傳播面臨的數字化傳播表層化、傳承鏈現代性斷裂、商業化與本體性沖突、形式與內容時代錯位等現實困境,剖析了技術發展對傳統文化傳播和價值釋放帶來的促進作用。他強調,在關注AI技術如何在表達和傳播方面賦能傳統文化的同時,還需要反思以下三個本質問題:規模化生成是否稀釋了文化的精神力?碎片化傳播是否消解了藝術的完整性?多元化解讀是否沖擊著闡釋的權威性?從長遠著眼,解決上述問題的核心在于對文化本質的回歸和詮釋。為此,構建以“從學術研究角度切入夯實文化解釋力、從科技創新角度激活傳統文化感染力、從產業協同角度提高傳統文化傳播輻射力”為基礎的傳播模型是可行之道。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經典文化推廣組組長、副研究館員趙大瑩立足于《山海經》,分享了古籍專題知識庫的智能化探索歷程與成果。她強調,當前,因缺乏古籍實體命名識別工具與相關技術的有效應用,不僅造成多維度、可視化揭示效果有限,同時文獻利用和互聯網之間的技術壁壘也依然存在。為此,專題知識庫通過挖掘文化數據價值、強化互動等方式,實現了古籍內部知識元相互關系的有效展現以及經典文化的有效傳承。未來,古籍創新將繼續借助AI和其他技術的發展,加深跨界合作,讓沉睡的文字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助理教授何靜介紹了國產大模型在快速生成文創圖片、虛擬人形象及音樂作品等各領域的操作范式。她強調,AI工具正通過“化繁為簡”重塑創作生態,這一轉變讓文化傳播的門檻大幅降低,更讓普通人輕松參與到文化內容的生產與傳播中來。未來,她希望更多青年學者加入其中,以技術為橋梁,深度聯合AI工具激發文化創意、分析傳播效果,推動傳統文化在生成、落地、傳播全鏈條的智能化創新。
(國家科技傳播中心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