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爭粉
2024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5758億元,同比增長7.39%。北斗系統在多個領域實現深度應用與創新突破,其高精度定位、短報文通信、時空信息服務等核心能力,持續賦能千行百業。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于賢成近日在《2025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發布會上表示,隨著北斗規模應用進程不斷推進,我國北斗產業發展呈現穩步回升態勢。
北斗的生命力在于應用
近日,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松山街道五新農機示范基地,種植戶正在搶抓農時開展中稻機械化插秧工作。
據了解,北斗導航插秧機插秧精準度可控制在2厘米以內,確保秧苗均勻分布、間距精準,有效改善田間通風采光條件。相比傳統的人工插秧,一個人每天只能插秧1-2畝,采用機械化插秧,一天能插秧50-60畝。
作為福建省中稻重要產區,今年霞浦縣預計種植中稻4.5萬畝,畝均產量預計500公斤。當地采用“水稻—土豆”輪作模式,每年10月初收割中稻后再種植一季土豆,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增加農戶收入。
上述場景僅僅是北斗在農業應用的一個縮影。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年底,交通、公安、應急、能源、通信、水利、農業、廣電等主要行業和領域的北斗終端設備應用總量,接近3000萬臺/套。特別是在交通、農業、公安、廣電、移動通信、能源等6個行業或領域,北斗終端設備應用數量均已超過100萬臺/套,其中,交通運輸行業的應用數量最大,超過1350萬臺/套。
北斗應用發展快速,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復了北斗三號短報文公眾應用商用試驗,中國移動推出了北斗短信產品,越來越多的智能手機款型具備北斗短報文功能;北斗高精度車道級導航已基本實現全國城鄉鎮道路全覆蓋,在車道指引、隧道導航、事故預警等方面可提供車道級導航功能,提升用戶駕駛安全度和通行效率。
“大眾消費領域將成為北斗規模應用主戰場。”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行業市場增長漸趨平穩,大眾消費市場憑借龐大的用戶基數、旺盛的使用需求與成熟的產業配套,正加速成為北斗規模應用的核心增長極。這片藍海將推動北斗技術走向千家萬戶,更將重塑北斗產業生態,為其開辟廣闊的發展新空間。
構建完整產業鏈供應鏈
近日,武漢依迅北斗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依迅北斗”)推出3款北斗定位模組——高精度雙頻低功耗模組、高精度高可靠性組合導航模組以及單北斗高精度雙頻低功耗模組,通過融合雙頻定位,RTK(實時動態載波相位差分)與DR(慣性導航)技術將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級和分米級,可廣泛應用于輔助駕駛、無人機、智慧交通等領域。
2024年,依迅北斗牽頭研發成功國內首款14納米北斗高精度授時芯片,并基于該芯片開發出一系列模組和終端,推向市場后反響良好。
目前,北斗基礎產品供應鏈穩定,芯片、模塊、天線等系列基礎產品不斷迭代升級,性價比持續提升,已經實現億元級量產規模,有力支撐了自主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穩健發展。
然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北斗產業依然面臨不少挑戰。例如,部分細分領域因技術標準化進程滯后、同質化競爭引發價格戰,導致產品單價持續下行;受國際環境等因素影響,以出口業務為主的企業受到較大沖擊。此外,研發投入的剛性增長成為普遍現象,特別是在車規級芯片、時空數據融合處理等關鍵技術領域,持續高強度的投入雖可為企業長期發展奠定基礎,但短期內也擠壓了利潤空間。2024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呈現結構性分化特征,產業總體產值雖保持增長,但企業營業收入表現受細分賽道競爭格局、技術壁壘等影響而差異明顯。
“未來北斗產業將加速向需求牽引型生態演進,而具備全產業鏈整合能力、場景解決方案差異化的特色企業,有望在分化中占據先機。”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研究院院長李冬航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