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國內多家科研機構的近百名專家學者齊聚新疆和田地區,以“沙漠鎖邊工程新模式探索”為主題開展了一場高端學術沙龍。此次活動就科學治理、技術破局、模式創新等方面開展了多學科跨界交流,以期為高質量防沙治沙提供科技支撐。
據了解,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流動沙漠,其周邊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風沙活動頻繁,對周邊綠洲和基礎設施構成了嚴重威脅。2024年11月28日,隨著最后一棵玫瑰花苗在和田地區于田縣的沙漠里栽種,長達285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空白區順利實現“鎖邊合龍”,為沙漠編織了一條長達3046公里的“綠色圍脖”。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雷加強表示,此次“鎖邊合龍”工程綜合應用了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和光伏治沙,在形成一套防沙治沙技術模式的同時,也亟待依靠科技創新,通過開發和應用新材料、新技術、新模式,進一步鞏固“鎖邊”成果。
“這次高端論壇,我們不僅邀請了防沙治沙的資深專家,還有從事新材料、咸水淡化等方面的跨領域專家、企業家,大家熱情很高,都在為如何以科技創新推進高質量防沙治沙建言獻策。”雷加強說。
此次高端學術沙龍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院長馮起受邀作了線上主旨報告。他認為,保持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非常重要,這就需要強化學科的交叉融合,充分發揮科技的力量,為國家重大工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中國林業科學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表示,防沙治沙具有全過程、全時長和全整體性的特點,需要運用新思路、新方式和新路徑,打造一張科學藍圖。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可以參考鄂爾多斯治沙模式,以科技為支撐,實現防沙治沙和產業有機結合,如積極發展光伏和旅游產業等。
會議期間,聚焦“風沙智慧診斷與治沙智能決策”“沙漠咸水利用與治沙新模式”和“生態光伏與高質量治沙”三個議題,多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此外,會議期間還舉辦了“沙漠邊緣效應與鎖邊工程”“防沙治沙的新材料、新技術”兩個圓桌論壇,膨潤土、玄武巖纖維等新材料有望在防沙治沙中“大展拳腳”。
此次活動期間,參會人員還前往中國科學院策勒沙漠研究站、于田縣鎖邊工程施工現場進行實地考察調研。
據悉,此次活動由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離退休干部工作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國科學院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局、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主辦,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承辦。
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副會長李健表示,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治理這項偉大工程中,不少老科技工作者長期參與其中并發揮了巨大作用,為年輕科技工作者樹立了榜樣。今后,協會將組織更多的老專家繼續發光發熱,為他們提供持續服務社會的科技創新平臺。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