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孫立彬
近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以一箭5星方式,成功將衛星互聯網低軌04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該組衛星使用Ka等頻段載荷,主要為用戶提供寬帶通信、互聯網接入等服務。
我國互聯網低軌衛星發射頻率明顯加快,衛星互聯網行業發展也在加速,那么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是否也將很快到來呢?
全鏈條能力快速提升
從2024年12月16日衛星互聯網低軌01組衛星發射至今,我國已完成四組衛星發射任務。賽迪研究院商業航天首席研究員楊少鮮表示,從四次衛星發射時間線來看,間隔天數呈現“波動式縮短”趨勢,尤其是最近兩次發射任務相隔不到一個半月,發射頻率明顯加快。另外,此次發射搭載的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距離上次執行任務僅間隔20多天,不斷刷新著自身發射紀錄。
從四組互聯網低軌衛星發射情況看,火箭型號也呈現多樣化。
“四次發射使用了三種火箭型號,覆蓋不同運力需求。其中,01組、03組衛星由我國目前近地軌道運力最強的火箭——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十星’方式發射;02組衛星由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九星’方式發射,該型火箭是瞄準中低軌道巨型星座組網發射需求改進研制而成的中型液體火箭,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7噸。這次04組衛星由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以‘一箭五星’方式發射,該火箭是我國首型固液捆綁中型運載火箭,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大于4.5噸。不同火箭型號形成了覆蓋低軌、極軌等多場景發射能力,高水平保障了衛星互聯網差異化發射任務。”楊少鮮說。
此外,進入2025年,朱雀三號、天龍三號、引力二號、雙曲線三號、智神星一號等一批新型號商業火箭也將按計劃發射,這無疑將大大增強我國衛星發射能力。
在發射場地方面,四次發射中,01組、02組、03組衛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該發射場支持大直徑火箭與多星發射任務。本次04組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其高緯度優勢適配極軌衛星部署需求。
楊少鮮表示,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航天發射場布局,已形成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范圍相結合的航天發射場格局,可支撐多類航天器的多樣化發射需求。隨著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雙工位發射能力不斷提升,后續有望成為衛星互聯網組網星發射的主力平臺。
衛星研制單位日益多元。據楊少鮮介紹,四組衛星中,01-03組衛星全部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依托五院長期積累的成熟工程化體系完成組網驗證。此次04組衛星由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抓總研制。隨著我國混合所有制、民營衛星研制單位實力不斷增強,以后將有更多其他類型企業為衛星互聯網組網星提供總裝支持。此外,未來海南衛星超級工廠項目的建成,有望為星座規模化部署提供更加堅實的產能支撐。
衛星互聯網
規模性商業化應用還遠嗎
“從四次低軌衛星發射數量、功能定位以及國際經驗來看,我國低軌衛星互聯網距離大規模商業應用還有較大差距。”楊少鮮直言。
楊少鮮表示,從功能定位看,衛星互聯網低軌01組衛星主要驗證高軌與低軌協同通信技術;02組衛星首次實現國產化星載通信載荷的批量應用,同時驗證了多星并行測試與快速發射能力;03組衛星進一步擴大極軌與傾斜軌道的覆蓋密度,為手機直連衛星等應用奠定一定基礎;本次發射的04組衛星使用Ka等頻段載荷,主要為用戶提供寬帶通信、互聯網接入等服務。從目前發射的30余顆衛星功能定位看,總體還處于組網驗證和建設階段,還不能說具備大規模商業應用條件。
從國際經驗看,美國SpaceX公司的星鏈在2020年部署近1000顆衛星時才開始有限測試,提供初步商業服務。雖然我國衛星互聯網星上設備與技術性能較星鏈V1.0衛星有后發優勢,且軌道參數有所差異,但要具備穩定成熟的大規模商業應用條件,樂觀估計,發射極軌衛星數量也要在幾百顆到上千顆不等,目前來看差距還有很大。
在楊少鮮看來,影響我國衛星互聯網商業化應用的因素較多,還需要繼續不斷突破。衛星互聯網的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涵蓋“星、箭、場、測、用”等多個關鍵環節,任一環節或領域發展滯后,都可能對行業整體發展形成制約。現階段來看,還面臨不少挑戰,例如,商業發射工位數量仍然有限,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高密度發射需求;低成本大運力火箭的供給不足,可回收火箭技術尚不成熟,使得衛星發射成本居高不下,繼而限制了衛星組網的速度與規模。此外,衛星制造成本較高、通信載荷和終端應用技術有待突破、商業模式不成熟等相互交織,共同制約行業的發展。
“不過,從整體發展情況看是持續向好的。商業衛星、商業火箭、商業測控等企業不斷涌現,產業鏈生態日益完善。”業界分析認為。
資本市場也持續看好并對產業鏈進行賦能,《2025中國商業航天創新生態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行業融資事件達138起,披露金額突破200億元,創歷史新高。衛星應用、火箭制造、衛星制造三大領域吸金能力顯著,分別完成融資50起、32起、29起。
西部證券表示,衛星互聯網產業進展提速,具備估值擴張潛力。衛星互聯網產業是新質生產力核心環節,從政策端來看,對終端直連衛星、衛星網絡協調以及民營衛星企業準入等領域的政策法規均在近兩年相繼出臺,衛星產業的頂層政策框架已較為完善。從產品及用戶端看,天通套餐用戶數超200萬戶,終端設備超1600萬臺,且2025年下半年華為衛星互聯網眾測即將開啟,我國衛星互聯網接入的用戶基礎正在逐步搭建。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