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羅曉燕
清華大學環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建成全球首套燃煤鍋爐全煙氣碳捕集系統,實現碳捕集率90%以上,為化工行業開辟出了“捕碳吃碳”的全新路徑;南京大學鹽城環保技術與工程研究院研發的灘涂菌草固碳技術,實現畝均吸碳6噸,為鹽城廣袤濕地生態注入科技動能……這些硬核科技,是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近年來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生動體現。
聚焦產業特色
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
走進位于鹽城環保科技城的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展廳內一段長長的白色管道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這是我們依托清華大學多年催化劑研究積累,自主開發的脫硝協同除塵一體化濾管,濾管外部致密層可以高效攔截工業煙塵,同時濾管內部三維網狀微孔道中均勻分布的催化劑,可以高效選擇性催化還原氮氧化物。”該中心科研人員、清華大學博士后米金星介紹說,該一體化濾管可廣泛應用于焦化、垃圾焚燒、陶瓷玻璃、生物質鍋爐、水泥等行業。
記者了解到,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清華大學唯一校外國家級工程實驗室,近年來已開展煙氣中細顆粒物高效捕集、硫/氮氧化物減排與資源化、煙氣多污染物脫除工藝集成及優化、高效碳捕集技術及資源化等技術研發和工程化。該中心團隊更是榮獲環保領域近20年來首個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
高能級平臺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核芯”。鹽城市亭湖區科技局局長梅月華告訴記者,該區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加快打造各類高能級平臺,策應需求爆點、技術堵點,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開發、產業發展各環節銜接,為全區科技創新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我們先后高水平建成清華大學環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中國科學研究院水與環境技術研發中心、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的化學品與廢物國際公約履約基地等16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逐步構建起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全面引領節能環保、污染治理、新能源等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其中,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工業煙氣協同治理技術”孵化出江蘇中創清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創清源”);江蘇科控公司“高鹽廢水MVR蒸發器”依托中國科學院實驗室孵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訂單破億元。
激發企業活力
淬煉創新發展“生力軍”
不久前,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公布的2024年度環境技術進步獎獲獎名單中,亭湖區的3家企業主導的科研項目脫穎而出,其中中創清源與江蘇昆侖互聯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分獲一等獎,江蘇龍凈科杰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獲二等獎。
這些科創“硬實力”,離不開沃土的滋養。近年來,亭湖區發揮孵化載體承載作用,引導、支持孵化載體積極參與各類科技招商、“雙創”賽事、產學研活動,加快集聚一批優質入孵企業。現有國家級孵化器1家、省級孵化器4家、省級眾創空間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43家、江蘇省瞪羚企業19家、省級獨角獸企業1家。
為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亭湖區還實施“鏈長+鏈主”機制,聯動龍頭企業建立“需求庫、技術庫、項目庫”,鼓勵“隔墻供貨”、產學研合作。同時,創新“組團輸送”模式,帶領20余家鏈主企業“西進”。中創清源超低排放技術簽約鄂爾多斯3家能源企業,實現從“設備銷售”向“績效托管服務”轉型;蘭豐環境固廢資源化技術助力遼寧老工業基地轉型,項目70%為綜合解決方案;江蘇安達“光伏治沙系統”落地新疆,年發電2.5億千瓦時、固沙3000畝,聯合碳匯林公司開發碳匯資產,年收益超1200萬元。
打通科創鏈條
暢通創新價值“轉化路”
“鹽城分中心自1月份成立以來,聚焦鹽城市企業創新需求,上半年初步完成15項匹配,促成了復旦大學陳建民教授團隊的‘智能化 PM2.5大氣富集濃縮裝置研發項目’以及復旦大學李慶教授團隊的‘CPM 工業煙氣在線監測項目’落地……”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品牌創新運營部總監周侃告訴記者。
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鹽城分中心的落戶,為亭湖區搭建起橫跨在科研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匯集上海科創資源向亭湖流動,推動滬鹽經濟高質量互通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目前,該中心正加速推進INNOMATCH全球供需對接平臺鹽城版建設,計劃于7月1日正式發布,屆時將實現技術需求與成果“線上精準匹配、線下高效對接”。
“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于成果轉化,實現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跨越。”鹽城市亭湖區工信局局長尤國剛表示,亭湖區聚焦成果轉化堵點難點,著力構建全鏈條、專業化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按照“突破國家級、壯大省級、提升市級”的要求,完善企業技術中心梯隊培育機制,持續開展“一企業一中心”建設。積極實施“科技創新+產業融合”雙輪驅動,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
截至目前,亭湖區已成功培育江蘇省首臺(套)重大裝備21個,居鹽城市第2;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技術中心創新示范企業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8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86家。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