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慶陽
6月27日,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與鵬城實驗室聯合主辦的“2025數字低空大會”在蘇州市舉行。大會以“低空新視界,數字新動力”為主題,匯聚來自學術界、產業界的相關專業專家共同探討低空經濟的規模化應用路徑。與會專家一致強調,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在于“場景為王”,需通過技術創新與政策協同推動其落地。
場景需求決定產業方向
蘇州市副市長毛偉在大會致辭中指出,蘇州市正積極布局低空經濟賽道,圍繞“低空+”模式拓展應用場景:“一方面,抓產業,圍繞無人機整機研發生產、智能感知、空域管理等關鍵領域集聚和培育創新型企業;另一方面,大力推動低空+交通、低空+旅游、低空+教育、低空+服務等應用場景創新。”
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殷時軍就城市低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提出見解:“關于城市低空交通運輸,2000年之后美國NASA曾給出一個定義,認為城市空中交通是一種在城市地區利用有人駕駛或者無人駕駛航空器實現安全高效飛行的空中交通運輸模式。”殷時軍進一步指出,“城市低空交通運輸應該是利用航空器實現安全高效的與城市相關的低空交通運輸活動,它包括城市內、城鄉間和城際之間的物流和載人運輸,也可以說與城市相關的安全高效的低空交通運輸活動。”
深圳大漠大智控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漢斌強調,商業閉環是低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無人機領域已經驗證有5個場景能夠實現商業閉環:航空測繪、農業植保、電力巡線、無人機編隊表演、航拍。這些都是經市場驗證的現金流。”
劉漢斌以實踐案例進一步闡釋這一觀點:“無人機燈光秀的價值就有3個:一是娛樂,它能提供情緒價值;二是媒體,打造空中的分眾傳媒;三是亮化工程的基礎設施。”他特別提到AI技術催生的新場景:“無人機記者、無人機陪跑、無人機保安等創新應用,需要無人機成為智能體。”
技術與法規支撐場景落地
低空經濟的規模化應用離不開技術支撐。中興通訊通感產品總經理趙志勇強調通信與感知的融合:“5G-A通感一體技術能同時監控近百架無人機,水平和垂直精度達10米。未來需提升無人機網聯率,通過上報信息與感知系統融合,由此降低不遵守法規的‘黑飛’風險。”
鵬城實驗室副研究員陳軻補充道:“通感一體是低空感知網的發展趨勢,通過多模態信息融合實現精準監測,最終向數字孿生技術演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張學軍提出“能力匹配”理念:“不同場景對通信、導航、監控的要求差異巨大。例如,大型固定翼無人機要求通信延遲低于100毫秒,而eVTOL在低空可容忍5-10秒中斷。技術選取需結合場景需求,多種手段組合實現。”
安全與標準化保駕護航
低空經濟的規模化應用需解決安全與標準化問題。中國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長李健指出,安全是低空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無人機活動至今直接亡人事故為零,但需通過科學標準引導公眾認知。他呼吁完善標準化體系:“團體標準是標準化體系最重要的初始狀態,應鼓勵其向國際化標準轉化。”
低空安全領域的權威討論中,中國聯通研究院網絡安全研究部總監徐雷指出:“低空經濟從端到端看,飛行器、低空智聯網、后臺平臺,整個系統是比較復雜的。單純從低空智聯網看,包括以下安全問題:通信鏈路信息的傳輸,比如控制信息、用戶數據面信息,傳輸可能會遇到信息的竊取、信息的篡改,包括傳統的安全信息注入帶來的問題。”他還強調數據安全的重要性,“對于通用的網絡信息安全技術,數據安全從采集到存儲再到使用具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
深城交副總經理黎曦從城市管理角度強調:“低空管服平臺需實現靜態航路管理、動態環境監測、軍地民協同服務及應急保障。例如,深圳市規劃1.2萬個無人機起降場,需通過統一平臺調度資源。”
安全與生態協同重要
蘇州低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顧錦飛分享了蘇州市的實踐:“‘一中心一平臺’模式通過實體化運營整合資源,蘇州市已獲批復空域63塊,服務67家運營企業,完成超2萬架次飛行。”他提出生態協同的重要性,“低空發展需要民航、智慧城市、端側技術等多領域人才共同參與。”
中建四局華東分局總工程師龍敏健從建設角度提出:“裝配式預制技術可快速部署無人機起降點;無人機在農業、建筑巡檢等場景已實現降本增效。例如,重慶市銅梁區項目用無人機播種,效率提升顯著。”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余健總結道:“低空經濟發展需堅持規劃與創新并重,強化數據要素流通與安全治理能力,為產業筑牢數字底座。”
據悉,本次會議發布了包括《低空經濟場景應用與通信需求白皮書》《低空經濟頻率研究白皮書》《低空通導監及氣象技術白皮書》在內的8本中英文版本白皮書,全面覆蓋需求、頻譜、通感一體化、網絡架構、安全可信、智能空管、測試與驗證領域。這標志著中國低空經濟正從“概念熱”走向“落地實”。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