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鄧淑華
今年以來,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頂尖孵化器建設實施方案》,合肥市科技局印發《合肥市高水平孵化器建設實施方案》,江蘇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局聯合發布首批32家標桿孵化器名單。
2024年年底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建設一批高水平科技型企業孵化器。此前,青島市科技局印發《青島市標桿孵化器管理辦法》,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等五部門印發《標桿孵化器培育行動方案(2022-2025年)》,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高質量孵化器培育實施方案》《上海市高質量孵化器建設評估管理辦法(試行)》,并先后認定標桿孵化器、高質量孵化器。
業內人士紛紛表示,高水平孵化器、標桿孵化器、高質量孵化器、頂尖孵化器等多元概念的涌現,標志著當前科技企業孵化器加快轉型升級和提升服務能級的迫切要求。
新時期對孵化器提出新要求
“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自1987年建立至今已近38年,取得了長足進步和顯著成就,但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國際先進技術企業和孕育新興科技產業上仍然有較大差距。”上海社會科學院創新創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策源科技企業孵化器董事長李湛表示。
在北京創業孵育協會理事長顏振軍看來,這些各具特色的政策措施出臺,既源于創業孵化行業自身的發展規律,也是新時期對孵化器提出的新要求。
“歷經30多年,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行業一直在迭代升級。2014年以來,隨著創業創新熱潮的興起,整個創孵行業在數量急劇增長的同時,開始了新模式新機制的探索。過去10年,一方面,全國大多數孵化器還是傳統的綜合性的基礎性的;另一方面,一批新興的產業型、高價值的孵化器脫穎而出。這就給整個行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顏振軍表示。
在他看來,競爭格局的改變、產業鏈供應鏈的重構、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需要新的管用的產業資源組織平臺。“經濟越是困難,社會越需要創業,越需要優質孵化器的支撐。新一代創業者所需要的不再是物理空間、基礎服務等一般性的外部支持,而是產業級的高增值服務。”
出臺各具特色政策措施
北京市引領了全國地方新 一輪變革升級。
“2020年開始實施的《北京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管理辦法》,對孵化器提出了新的評價角度、維度和標準,更強調孵化器的專業性、投資融資能力、增值服務能力和收入結構。標桿孵化器建設以及《標桿孵化器培育行動方案(2022-2025年)》《北京市關于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出臺,形成了完整的理念、思路、方向和舉措,相當大程度上凝練并表達了當前行業的認知。”顏振軍表示,“同時,上海、安徽、武漢、江蘇等地也因地制宜出臺了各具特色的政策措施。”
其中,北京市面向未來前瞻布局,支持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和提供耐心資本等孵化新范式,引導戰略科技力量關注和孵化新項目;上海市高質量孵化器評價的首個指標為“硬科技”孵化服務能力,包括孵化培育企業、技術攻關支持等情況和成效;安徽省定位“種子”發現、企業育成、平臺服務等五大功能,鼓勵牽頭組織在孵企業或以頂尖孵化器為主體申報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項目……
目前,我國越來越多區域聚焦前沿領域,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強化技術源頭供給;瞄準專業化服務能力,提供超前孵化、技術驗證、孵投聯動、市場拓展等全鏈條服務;注重資源整合導向,通過鏈接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資本等主體,構建垂直產業生態圈。
把“科技”二字真正落到實處
未來,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將如何更好地發展?
李湛表示,科技企業孵化器行業今后的發展,將主要以產業領域聚焦、專業能力凸顯、孵化成效顯著、示范效應明顯為目標。
“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行業在這些新政策的引領下,將更加注重優化科技生態體系,打造科技創新創業特區,著重硬科技企業培育,‘孵早、孵小、孵硬科技’,把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科技’二字真正落到實處,強化科技策源功能。”李湛介紹說,“上海交策源科技企業孵化器正在探索形成‘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一體兩翼模式,正式建立了交策源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走出一條新路,已取得初步成效。”
顏振軍認為,未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未來產業、推動制造業綠色化智能化發展,都需要孵化器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從目前公開的數據看,標桿孵化器、高質量孵化器在當地國家級孵化器中的比例較低,可謂鳳毛麟角。未來,更多孵化器將如何更好地發展?
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2024年年底發布的《科技型企業孵化器認定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孵化器按照基礎級、高能級、卓越級3個等級實行分級管理。只要避開“二政府”“二房東”發展模式,真正持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成長,無論是卓越級孵化器,還是高能級、基礎級孵化器,都將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基地、科技創業的支撐平臺。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