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鄧淑華
今年以來,天津市、湖南省等省份相繼出臺支持高校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持續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走深走細。
其中,天津市教委等八部門今年1月印發的《關于激發高校創新創業活力的若干舉措》(以下簡稱天津市《若干舉措》),將“健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列為首條工作舉措。湖南省教育廳今年3月發布的《支持大學生創業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湖南省《支持措施》),從多方面完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業內人士表示,這些政策通過多維度制度設計,為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就業與社會穩定、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是,當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尚在探索階段,需要國家層面出臺分層分類指導標準。
政策針對性與可操作性很強
“天津市《若干舉措》對在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獎的高職在校生給予免試升本的政策十分引人注目;湖南省《支持措施》圍繞支持大學生雙創提出的‘七個一’舉措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南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上海復客科技集團副總裁沈風雷表示。
針對我國許多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仍為選修課,且數量種類少、課時短、實踐課程缺乏現狀,天津市《若干舉措》提出,各高校要建立貫穿學生成長全過程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專科一年級與本科一年級、二年級原則上分別開設不少于16學時的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創新導論類必修課、創業導論類必修課。
為打破傳統分科教育模式限制學生專業視野,難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局限,湖南省《支持措施》提出在5所試點高校推行“真題真做”改革,重構課程體系和評價方式,強化實踐能力培養。面對創業黃金期與學業進度沖突、創業經歷與升學評價脫鉤等問題,湖南省《支持措施》明確創業實踐成果可折算為學分,優秀項目可替代畢業論文。
在沈風雷看來,當前我國各省份出臺的相關政策系出于對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引進創新型人才、保障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需要。“師生創業促進了創新成果轉化,催生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有助于區域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
高校雙創教育發生深刻變革
早在1998年12月,教育部印發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即提出“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采取措施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加強創業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第一次以國務院名義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專題部署,從此創業教育成為國家意志。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生了深刻變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由多要素構成,主要包括教育主體、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環境。”沈風雷表示,多年來,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斷完善,從過去單一的創業指導基礎課程,逐漸發展為涵蓋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創業技能等與雙創相關的全系列課程,并且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師資隊伍由單一向復合轉變;實踐平臺不斷豐富;雙創氛圍日漸濃厚。
此外,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政策支持由虛向實,各級政府相繼出臺師生創業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資金支持、稅收優惠、場地保障等方面,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培養模式不斷創新,各地不斷探索綜合培養模式,形成了項目化教育,跨學科融合教育,校校、校企、校地協同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學生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
需國家層面出臺分類指導標準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有亟待改善之處。
“首先是體系標準化欠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尚在探索階段,教育內容、教育方式、課程設置、師資標準、扶持政策等,各地、各高校不太統一,需要國家層面出臺分層分類的指導標準。”沈風雷表示。
其次是政策落地不足。在雙創扶持政策實際執行過程中,對失敗的包容性比較差,各種審計、考核迫使政府部門和師生回避高風險創新領域,政策落地不足。創新創業政策支持應由錦上添花向雪中送炭轉變。
此外,師資隊伍建設薄弱。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師數量不足,教學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師雙創理論知識比較強,但缺乏創新創業實戰經驗,教學方法較為單一,需要加強對高校師資的培訓,同時加強對社會師資的培養。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與現有高校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存在明顯的沖突,具體體現在學時分配矛盾、學分認定割裂、考核方式錯位等多方面,需要協調統一。”沈風雷表示。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趙黎明則認為,推動高校將創新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是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關鍵舉措。
“要理念革新,重構人才培養邏輯,突破知識本位思維,推動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建構’轉型,建立創新思維—跨界整合—實踐驗證‘三位一體’的培養邏輯。要構建動態課程生態,建立‘核心基礎+動態模塊’的課程結構,每學年設置一定的彈性學分用于前沿科技、社會熱點等創新模塊,實現課程內容的實時更新。要堅持問題導向學習模式創新,推行‘真實問題驅動’教學法,建立跨學科項目庫,要求本科生4年完成規定數量的真實企業/社會項目。要建立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探討建立‘專利—論文—創業’成果轉換體系。”趙黎明表示。
在趙黎明看來,我國要打破“一次性授課”思維,轉向全生命周期陪伴,通過分階段賦能、實戰化設計、生態資源整合,幫助創業者不僅“知道”而且“做到”,最終提升創業成功率與社會經濟效益。此外,應該結合我國實際構建特色化創新教育體系,其關鍵在于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通過大數據追蹤畢業生創新表現,形成人才培養質量閉環。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