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脈北麓,坐落著一座承載千年楚韻的江南古城——湖北省咸寧市。重量僅23克的螺旋蓋纖體鋁罐、0.2毫米厚的超薄電子玻璃、壓強等級630兆帕(MPa)的熱軋帶肋高強度鋼……一系列行業領先的產品從這里走向世界。在這些產品背后,是咸寧將創新基因融入城市血脈的生動實踐。
聚力打造創新平臺
科技創新平臺是引鳳筑巢的“智慧梧桐”。
為解決企業需求與科研成果難以高效匹配的問題,咸寧主導打造的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咸寧專區高效運行,以“應用導向”破解產學研對接難題。
武漢華揚天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發布活性肽研發需求后,僅38天即與武漢大學孫慧教授團隊達成30萬元產學研合作;湖北石溪彩米公司的米粞開發技術需求,與湖北工業大學專家團隊精準匹配,兩個月內實現百萬元級技術轉化……
該平臺上線至今,已有近1800項技術與企業“牽手”成功。
“我們構建了數字化匹配系統,讓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提升60%,企業研發成本降低35%。”咸寧市科技局負責人表示,科創供應鏈正由單向輸送向多方共贏的創新生態進化。
作為咸寧市在武漢打造的“科創飛地”,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已開園一年多。一年多的時間里,173家企業入駐,其中63家在咸寧新建生產基地。
湖北滴水科技有限公司在離岸科創園培育孵化,并在咸寧新建工廠。如今,該公司已研發出水塵環流技術,公司洗地機系列產品可以實現拖頭實時自潔,并由水代替氣帶動垃圾,有望在家居清潔工具領域掀起“技術革命”。
依托離岸科創園,咸寧源源不斷鏈接創新資源,前瞻布局未來制造、未來健康、未來能源等新賽道。
赤壁中試谷是咸寧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赤壁中試谷·智能無人系統測試基地擁有華中最大天文望遠鏡觀測塔基和“空天地水”一體化測試場景,是我國首個落戶縣級市的全野外智能無人系統測試基地,已引進航天宏圖、武漢縱橫天地、湖北智空航圖等20家企業,承接7個科研項目。
今年初,武漢大學李必軍教授團隊研發的智能無人礦車項目落戶赤壁中試谷,實現了礦石開采、運輸等全鏈條的無人化作業生產,定位誤差在20厘米以內。
產業發展需科技賦能,科技進步離不開創新土壤。今年,咸寧正在謀劃更宏大的創新平臺版圖:離岸科創園二期啟動建設,北上廣深創新飛地即將落子……一系列創新平臺將在氫能、腦機接口、北斗導航、工業母機等領域搶先布局。
從技術供需匹配到跨區域創新協同,從傳統產業升級到未來產業布局,咸寧正依托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以系統化思維構筑科創強磁場。
培育壯大創新主體
近年來,咸寧市委、市政府集中優勢資源、攥指成拳,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主體,支持企業重大科技攻關,以科技創新蓄積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在政策支持下,一個個創新主體正在新賽道上奮力奔跑。
在湖北平安電工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簡稱“平安電工”)的智能化車間,一張張云母紙從生產線上延展而出。細細看去,這些云母紙的厚度僅0.01毫米。公司依托云母礦,用35年時間將天然礦石鍛造成“工業食鹽”,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尖端領域。
伴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強勁勢頭,動力電池熱失控防護材料的需求激增。平安電工憑借144項專利技術產品,找準缺口切入市場。其核心產品——新能源汽車電池熱失控防護云母板,在1000攝氏度高溫下仍能保持絕緣性能,熱擴散阻隔時間超過30分鐘,遠超國標要求。
這一技術突破,使新能源汽車電池熱失控防護云母板成為特斯拉、寧德時代等頭部企業產品的核心安全屏障。2024年3月,平安電工在深交所上市。
平安電工是咸寧企業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一個縮影。通過科技創新轉型升級是咸寧創新發展的亮點所在。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湖北三環汽車方向機有限公司在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團隊的幫助下,攻克了汽車轉向器異響問題,并積極開拓新能源汽車市場。金士達醫療(咸寧)有限公司將核心產品從“醫用”轉向“日用”,其醫療級日用品在市場上強勢崛起,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標桿案例。
2024年,咸寧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65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2024家,同比增長45.7%。維達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評湖北省獨角獸企業,金盛蘭冶金科技有限公司入選湖北省百強高企。
持續營造創新生態
今年3月,湖北省委明確提出“持續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對咸寧來說,“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動選擇。
營造創新生態,離不開各類創新資源的匯聚。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長期以來,咸寧堅持以一流政策、一流機制、一流服務聚一流人才。
在2024年湖北·咸寧第七屆“南鄂杯”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上,咸寧市委副書記、市長楊軍發出邀請:對于參賽的優質項目、優秀人才,無論名次先后,只要愿意落地咸寧,咸寧將給予大力支持。
中國科學院王孔江人才團隊憑借“高性能純天然植物表面活性劑”項目,獲得大賽一等獎。“我深刻感受到咸寧愛才、重才、惜才的濃厚氛圍,看到了這座城市發展的潛力。”王孔江說。當天,共有31個高層次人才項目現場與咸寧簽訂意向落戶協議。
除了以“賽”促“創”,咸寧還連續14年實施“招碩引博”工程,將“引才專列”開赴湖北省內外重點高校,連續7年開展“院士專家咸寧行”活動,為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李德仁為代表的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來咸技術指導、創新創業。
今年初,咸寧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若干政策措施》。咸寧拿出12條“硬核”支持舉措,用“真金白銀”推動科技工作向新向高,政策補貼最高可達1000萬元。此外,“精準推送”“免申即享”“應享盡享”機制,讓“政策紅包”直達企業。
咸寧市各縣(市、區)和咸寧高新區踴躍投入創新大潮。赤壁市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縣(市),咸安區成功創建省級創新型縣(區),通城縣依靠創新,成功培育出2家本土上市公司。咸寧高新區聯合湖北省科技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推出“園區聯合貸”,已成功向6家企業發放無抵押貸款1900萬元。
包容活躍的創新生態,使全社會創新熱情高漲。2024年,咸寧全市發明專利授權同比增長58.18%,居湖北省第三;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同比增長33.64%,位列湖北省第二。“熱帶雨林”的“熱效應”正在持續釋放。
眼下,咸寧正全力實施科技賦能行動。計劃到2025年底,咸寧科技創新中心啟動建設,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20%,投入強度達到1.4%,高新技術企業突破90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30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8%以上。咸寧正以創新驅動為引擎,持續推動產業升級、經濟轉型。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