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中國今年的主題是“美麗中國我先行”。從黃河“幾字彎”的機械化固沙到塔克拉瑪干邊緣的“光伏+生態”實踐,我國林草科技工作者以創新為筆,在黃沙與綠洲的交界線上書寫著“美麗中國”的治沙答卷。
2023年,國家林草局依托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林科院”)成立三北工程研究院,一場面向“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的科技攻堅戰正式打響。這支由中國林科院15支科技特派隊組成的科研團隊,帶著科學治沙新理念,一頭扎進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的戈壁荒漠。
“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片區,科研人員創新研制的沙地沙障鋪設系列機械裝備,讓原本需要人工逐段搭建的沙障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在內蒙古、甘肅等地完成治理沙化土地超過34萬畝,植被覆蓋度平均提升至40%以上,相當于為沙漠披上了一層穩固的‘綠色鎧甲’。”國家林草局哈爾濱林機所所長、研究員周建波說。
針對光伏產業與生態治理的協同發展難題,中國林科院研發的光伏+生態治理模式在磴口電儲新能源項目區等烏蘭布和沙漠新能源基地推廣應用10.8萬畝。
“這種創新模式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種植、草光互補、節水循環’的立體發展,使土地利用率提高50%,生態效益提升45%以上,讓光伏板不僅成為清潔能源的生產者,更變身沙漠治理的生態引擎。”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張景波說。
在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片區,中國科研團隊成功繪制出我國首張溫帶稀樹草原分布圖,為破解土地承載力“超載”難題找到了“定沙神針”。基于章古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長期生態水文學研究形成的“密度控制”技術,已在10.8萬公頃示范區域實現生態功能的逆轉,讓曾經因缺水而退化的人工林重新煥發活力。
而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片區,中國林科院創新融合“中棗1號”免開甲良種與水肥一體化智能管控系統,于新疆和田地區累計推廣超過2萬畝,在節水率達35%的同時,減少土壤風蝕量50%以上,讓沙漠邊緣的紅棗林成為兼具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綠色銀行”。
如今,我國新型固沙材料、耐旱植物品種、智能化監測設備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在沙漠治理現場,科研人員與牧民、治沙工人共同摸索適地技術,讓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生根。數據顯示,僅中國林科院在“三北”地區示范推廣的新品種、新材料、新裝備等就超過100萬畝,培訓基層人員超過10萬人次,為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提供了強勁的科技引擎。
從黃河之濱到塔克拉瑪干,從科爾沁沙地到河西走廊,我國林草科技工作者用科技的力量讓荒漠變綠洲的故事仍在繼續。當機械治沙裝備在沙丘間穿梭,當智能灌溉系統在綠洲中低語,這些創新實踐正繪制著“美麗中國我先行”的新畫卷。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