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屆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由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團隊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AI)力學求解系統“GT-Mech”,與來自全國500余所高校的三萬余名考生同臺競技,其最終成績達到本屆賽事成績前五名的特等獎水平,展現出驚人的解題能力。
據了解,這是全球范圍內,大型語言模型驅動的AI系統首次以“參賽選手”的身份,在同場、同時、同卷的嚴格標準下,參與國家級頂級力學賽事。這一歷史性突破,不僅展示了AI解決力學問題的潛力,也為未來教育模式的變革提供了極具想象力的范例。
從語言到物理模型 力學對AI挑戰獨特
相較于AI在圍棋、蛋白質折疊或部分數學證明等領域的成功,解決復雜的力學問題對AI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挑戰。
“圍棋有清晰的規則和離散的決策空間,而力學問題根植于對物理世界的理解。”清華大學助理教授、“GT-Mech”指導教師程彬分析道,它要求AI不僅能處理數學公式,更要能從自然語言描述的復雜場景中,構建出正確的物理模型。這是一種從文字到物理概念的抽象過程。
一道典型的力學題目,融合了自然語言理解、物理情景建模、符號邏輯推演和數值精確計算等多種能力。AI需要像人類學生一樣,先“讀懂”題意,在“腦中”建立受力分析、運動過程等抽象模型,然后才能選擇合適的定理、列出方程并求解。這種“文理兼修”的綜合能力,要求AI具備遠超以往單一任務的、更接近人類的整體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衡量通用人工智能發展水平的關鍵試金石。
“三板斧”煉成特獎AI 破解力學專業難題
通用大語言模型在面對高度專業的科學問題時,常會暴露“知識幻覺”、計算錯誤等短板。GT-Mech的成功,得益于研發團隊為其量身定制的一套創新技術方案。
“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攻克了技術難關。”團隊核心成員周懿介紹。
首先是構建結構化知識體系。團隊為GT-Mech構建了專有化的力學知識圖譜,將經典教材、題庫等海量知識編織成一張結構化的語義網絡,使AI能像人類專家一樣迅速調用相關知識,形成專業可靠的解題框架。
之后是融合邏輯推理和符號計算。團隊引入了“邏輯推理-符號計算”雙核引擎。GT-Mech首先用自然語言規劃解題思路,再調用內嵌的符號計算引擎完成公式推導和計算。這種模式有效結合了AI的邏輯規劃能力與符號計算的準確性,顯著降低了求解過程中出現“低級錯誤”的概率。
最后是引入檢查糾錯機制。團隊為AI設計了一套精密的檢查糾錯機制。解答完畢后,系統會啟動“批判性思考”模塊,從單位量綱、物理直覺、邏輯嚴謹性等維度,對解題過程中題設條件理解、知識點選用、公式推導三大關鍵環節進行自我檢查。若發現疑點,便會觸發糾錯環節,回溯修正。
賦能力學教育 開啟人機協同新范式
力學是工程科學的基石。無論是航空、航天、航海,還是建筑、汽車、機械等專業,都離不開力學理論的支撐。
“AI可以在如此高挑戰度的專業競賽中勝出,優勢明顯,我們要思考一下:在AI時代,力學該怎么教、怎么學、怎么考核?”清華大學行健書院院長李俊峰教授表示。
專家認為,此次GT-Mech的成功,預示著AI將在輔助力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加速科研進程等方面發揮革命性作用。未來的力學教育,可能不再是學生單向地從課本中獲取知識,而是與AI助教進行互動式、探究式的學習,共同挑戰更復雜的前沿問題。這不僅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更是未來人才培養模式邁向人機協同新階段的重要里程碑。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