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事關國家長遠發展和全局的重大議題。而構建適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金融模式,推動政府與市場協同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尤為關鍵。在6月19日舉行的2025陸家嘴論壇“金融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全體大會上,金融各界專業人士提出了一系列積極對策。
科技企業早期風險高、不確定性大,保險資金投早、投小存在天然障礙,對科技金融的綜合服務需求越來越迫切。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董事長蔡希良強調,中國人壽正積極構建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國壽綜合金融服務生態;著力探索保險資金與政府基金的接力投資模式。
目前,中國人壽創新的S基金接力投資模式,已實現投早投小的突破。2023年中國人壽出資118億元以S份額的方式受讓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投資基金的股權,完成行業首單S基金的投資,成功探索了保險資金與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的接力投資的模式;2024年再次出資50億元以同一模式投資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
從實驗室技術到產品化,再到商業化,最后到產業化,金融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跨越三道鴻溝,傳統融資方式難以滿足全鏈條需求。政策性金融具有發現市場、撬動杠桿、彌補失靈的功能,始終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戰略資本、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王春英強調:“中國進出口銀行剛好處于深度連接國家政策和市場之間的位置,進出口銀行在其中可以很好地發揮作用。”
此外,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面臨更加嚴峻的外部環境與現實挑戰,也呼喚著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中國進出口銀行緊緊圍繞“外貿”“國際經濟合作”“先進制造業”領域特色優勢,持續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金融支撐,科技貸款余額達到1.4萬億元,占全行比重超四分之一。她表示,未來,中國進出口銀行將進一步釋放科技動能,開辟外貿增長新路徑;拓展全球合作網絡,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深化與多雙邊機構合作,促進知識共享創新。
科創產業化需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綜合金融支持,面對傳統金融服務較為單一的現狀,中國銀行副董事長、行長張輝提出,應建立系統化、全鏈條、集成式科技金融生態體系。
科技金融和數字金融的相互賦能,有助于提升金融業支持科技創新企業、人工智能發展的能力。張輝介紹,下一步,中國銀行將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把握關鍵,深化服務國家重大的科技創新,深入對接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完善金融支持人工智能的重大專項機制,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二是抓住全鏈條,為人工智能全鏈條生態提供有效的支撐。支持科技創新高地建設,針對算力基礎設施、模型研發、基礎應用等積極開發新產品。三是找準結合點,深化數智賦能創新服務的模式。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