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經濟站在十字路口,中國金融想要在國際上有更大話語權,不斷開放是必然選擇。而以開放作為鮮明底色的上海,正持續發揮金融改革試驗田作用,更好地為國家試制度、探新路。
記者從6月18日舉行的2025陸家嘴論壇上獲悉,圍繞“全球經濟變局中的金融開放合作與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等國家金融管理部門主要領導,發出了擲地有聲的金融開放信號,并發布了一攬子重要金融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宣布,將在上海實施八條金融開放舉措,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包括設立銀行間市場交易報告庫;設立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設立個人征信機構;在上海臨港新片區開展離岸貿易金融服務綜合試點改革;發展自貿離岸債;優化升級自由貿易賬戶功能;在上海“先行先試”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創新;會同證監會研究推進人民幣外匯期貨交易等。
目前,全球前50大銀行有42家在華設有機構,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近半數已進入中國。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總資產超過7萬億元。外資保險公司保費占國內市場份額,已從2013年的4%提升至目前的9%。同時,中資機構也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展業。
開放合作是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的金融開放不僅惠及自身,也為全球資金提供了良好的資產配置機會。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表示,近年來,銀行保險領域的限制性措施已經基本取消。下一步將大力復制推廣自貿區、自貿港擴大制度型開放的經驗做法,支持外資機構參與更多金融業務試點。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協議中金融領域相關規則,探索在更寬領域、更大幅度上加大開放力度。
論壇期間,金融監管總局與上海市政府聯合發布了《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方案》,推出了一系列務實舉措,包括鼓勵上海在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領域開展創新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全國性銀行在滬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支持探索不動產、未上市股權等非貨幣信托財產登記上海模式,提升上海國際再保險、航運保險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務水平等。以金融高水平開放,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需要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清表示,這也對加快構建與之相適配的金融服務體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科創板開板6年之際,改革也進一步深化。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加力推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1”指的是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更加精準服務那些技術有較大突破、持續研發投入大、商業前景廣闊的優質科技企業。“6”則是在科創板推出六項措施,包括:針對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企業,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面向優質科技企業試點IPO預先審閱機制;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的前沿科技領域來適用第五套標準等。
同時,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深化科創板改革的業務規則,開始向市場各方征求意見,并表示“科創板的這次改革,本質是變得更加包容。”此外,滬港兩地簽署《行動方案》,協同發展兩地國際金融中心。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