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科學與中國——千名院士·千場科普”格致論道專場活動在國防科技大學長沙校區一號院高地會堂成功舉辦。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院士、侯立安院士、王懷民院士在內的6位院士專家,為廣大師生官兵帶來了一場兼具學術深度與戰略高度的科普盛宴。
“科學與中國——千名院士·千場科普”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國科學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格致論道作為中國科學院旗下的科學文化演講品牌,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
頂尖智庫齊聚,共話科技前沿
活動中,李德仁院士以《時空智能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主題,結合我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開創性成果,深入闡釋了空天地海一體化時空智能在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軍戰略中的重要地位。侯立安院士帶來《健康飲水知多少》專題演講,從科學飲水原則、健康飲水制備面臨的挑戰以及相應創新技術等方面普及健康知識,強調“科學飲水是全民健康保障”。他還特別帶來了《看不見的室內空氣污染》《看得見的室內空氣污染危害》和《飲不出的水品質》3部著作,共計2000余冊圖書贈予國防科技大學,以支持該校的科普教育工作。王懷民院士以《理解人工智能》為題,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發展的科學方向與價值導向。他鼓勵廣大師生官兵在學習和研究中關注人工智能的倫理和社會影響,培養跨學科的思維方式,以應對人工智能時代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多元主題覆蓋,融合國防與民生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史澤林所長以《為先進飛行器裝上眼睛和大腦》為題,展示了光電技術的若干突破,同時提出追求技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所以更加需要從一線視角來思考。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錢學森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隊長李文皓研究員帶來《“鳴鏑”寬域飛行器》,展現出青年科研團隊從基礎理論出發,解決高超聲速領域核心難題的突破歷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張柘研究員的《穿越空間的微波之眼》,解析了新體制微波成像技術在國防與民用領域的廣泛應用。
科普與思政結合,激發創新動能
此次活動采用“主會場+5個分會場+校內直播”模式,覆蓋全校萬余名師生官兵。
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不僅是前沿技術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堂別開生面的“科研思政課”。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是國防科技大學在科普教育與科技素養提升方面的重要舉措,為培養新時代“科技尖兵”注入了強勁動力。未來,國防科技大學將持續推進科普工作,營造科技創新生態,助力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與人才培養。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