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當前,中國獨角獸企業409家,居全球第二;獨角獸企業總估值約1.5萬億美元,硬科技獨角獸企業融資能力強勁……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也是觀察中國經濟的重要視角。透過掌握更多“獨門絕技”的獨角獸企業,可以看到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潛力。
即日起,本報策劃推出“獨角獸故事匯”系列報道,選取不同領域的獨角獸企業,講述在這個充滿激情與創新的大時代,企業和企業家開拓創新、堅韌奮進,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之源的鮮活故事,展現中國企業在市場潮涌中奮勇拼搏的底氣銳氣和光明前景。
“燒錢、燒時間、燒人”,歷經中國科學院理化所四代科學家、兩代院士,“燒”了60年時間,才在中關村“燒”出一個“高冷”的獨角獸企業——中科富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富海”)。
這個“高冷”,說的是在財政部兩期重大專項3.6億元專款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理化所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大型低溫制冷技術。作為中國科學院理化所科技成果孵化企業,國內第一家、全球第三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超低溫制冷裝備制造與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中科富海的核心技術來源于此。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在剛剛結束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的全球獨角獸大會上,捧回“2025年度中國獨角獸企業”金字招牌的中科富海,低調且樸實。沒有公司前臺,沒有董事長辦公室導航指引,4月11日,在北京遭遇極端大風天氣的這一天下午,本報記者見到了中科富海董事長張彥奇。
突破“卡脖子”困境
“多年來,我國在大型低溫制冷領域一直缺乏成熟的氦液化器產品,幾乎全部需要依賴進口。”在辦公室,張彥奇向記者談起了創業的那段崢嶸歲月。
一邊是我國對穩定、高效的大型低溫制冷系統需求急劇增加,一邊是缺乏大型低溫制冷系統、關鍵子設備及集成技術。這是一種“卡脖子”的困境。
為突破系列“卡脖子”技術,打破國際壟斷,成就民族夢想,195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洪朝生回國后帶領科研團隊開拓新中國的低溫事業。從洪朝生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周遠,再到如今的中國科學院理化所低溫工程與系統應用研究中心,通過幾代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今天,國產大型低溫制冷技術終于取得突破性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0月至2014年12月,中國科學院理化所完成了國家財政專項Ⅰ期項目任務,研制出國內首套液氫溫區萬瓦級大型低溫制冷系統,實現“10kW@20K”的既定目標。
2015年4月,國家財政專項Ⅱ期“液氦到超流氦溫區大型低溫制冷系統研制”項目啟動。5年多日夜奮戰,科研人員在原有成果基礎上,不僅自主研制出了技術指標為“2500W@4.5K”和“500W@2K”的大型氦制冷機,還實現了包括大型低溫制冷系統整機設計體系構建及控制技術、系列化氣體軸承氦透平膨脹機技術等在內的技術突破。在大型液氦到超流氦溫區制冷技術上,我國自此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針對大型低溫制冷裝備應用性強、產業需求迫切的特點,不同于以往先實驗室突破、再中試、再產業化的成果轉化路徑,中國科學院理化所在該裝備研制過程中創造性地探索出“邊研究、邊應用、邊轉化”的發展模式。
“產出科研成果之日,就是產品下線之時。”張彥奇介紹,以解決國家大型低溫工程裝備“卡脖子”問題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使命,中科富海應運而生。
2016年8月,依托于兩期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專項的核心技術,在北京市和海淀區政府大力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理化所、技術團隊及管理團隊及社會資本共同發起,創立了北京中科富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3億元(后更名中科富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標鎖定實現大型低溫制冷裝備總體集成及應用。
“國家隊”的使命擔當
“國家的需求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曾長期在中國科學院理化所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張彥奇強調,“大型低溫制冷裝備不在‘臺前’,但許多重要工作離不開它。”
張彥奇介紹,在我國的航空航天,特別是科研院所的大科學工程,比如說,像重離子加速器、散裂中子源、人造小太陽都會用到低溫技術。此外,一些民用醫院的核磁共振,包括一些電子行業也會用到低溫技術。
“現在,我們90%以上的低溫制冷產品實現了自主研發。”他說,“在中國,我們是唯一一家能夠做到零下269攝氏度低溫度工業化技術的企業。在國內新增低溫項目中,擁有8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
2017年11月21日,中科富海首套200W@4.5K大型氦制冷機系統出口韓國商業合同正式簽約。而在此前,韓國使用的K-STAR超導低溫系統主要從全球領先的英國林德公司和法國液化空氣集團進口。
“韓國方面發現進口產品不僅價格較高,而且售后服務也和需求不匹配,這恰恰給我們的大型低溫制冷系統出口提供了機會。”張彥奇指出,此次大型氦制冷機系統的成功出口,不僅打破國外低溫公司長期壟斷國際低溫市場的局面,還標志著中科富海依托中國科學院理化所多年積累的大型低溫制冷系統核心技術逐步走向成熟,得到了國際合作伙伴的肯定和信任。
2019年11月15日,中國首個以天然氣為原料、結合現有LNG工廠、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業化提氦的項目——中科富海BOG提氦項目實現全工藝段調試完成,取得突破性進展。
張彥奇講述,深燃眾源LNG工廠處于寧夏鹽池,距離銀川150公里,交通物流不便,地處西北,自然條件較為惡劣。提氦項目對管道、設備以及運行的精度要求極高,這些客觀條件為安裝調試帶來了極大困難,同時該項目是國內首套,工程化過程中遭遇了安裝、檢測、上游氣質組分變化等各類挑戰。
歷時3個月,中科富海和深燃眾源聯合調試團隊在現場緊張攻關,終于獲得突破性進展:核心工藝調試達到設計參數,低溫分離段實現含氫粗氦大于96%,純化后液氦產品實現31L/hr產能,氦氣提取率約98%。
2020年7月21日,國內首次實現了BOG提氦生產線的產業示范運行:經過兩年多的研發攻關,中科富海成功打造的國內自主可控的BOG提氦生產線,順利產出液氦產品。“這代表了中國科學院理化所大型低溫科技成果產業化取得了又一個里程碑式突破,也表明了中科富海的技術和工程實力不斷增強,各類產品日趨成熟,在解決我國大型低溫裝備及氦資源‘卡脖子’難題上實現了跨越的一步。”張彥奇說。
“朋友圈”不斷擴大
“我們兩條腿走路,服務國家戰略是‘本分’,實現商業價值是‘本能’。”在張彥奇看來,企業活下去,活得好,除了在技術和產品創新上堅持長期主義,還要在商業化的道路上不斷自我“造血”。
“2020年是一個我們收獲的小高峰。”張彥奇說,這一年,中科富海的成績單可圈可點。
經過4年多的發展,中科富海當時已生產/交付10余臺(套)大型氦制冷機、液化器,產品應用于可控核聚變、粒子加速等大科學工程項目。其核心大型低溫制冷裝備已得到主流客戶的廣泛認可,市場份額逐步攀升,已具備同國際領先品牌同臺競爭的實力。
先后簽約松山湖實驗室70L/h氦液化及低溫工程項目、南方光源低溫試驗系統850W@4.5K制冷機、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測試低溫系統1kW@4.5K、高能量密度平臺4kW@4.5K氦制冷機項目。
與加拿大簽訂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5噸/天氫液化設備銷售合同,這是繼2019年首次出口大型氦制冷機產品至韓國后第二筆海外訂單,也是我國大型氫液化設備首次出口海外市場。
同年,由中金資本基礎設施基金領投,深創投、中關村科學城、富土等12家投資機構跟投的數億元A輪融資資金陸續到位,為中科富海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進力。
2022年1月20日,中科富海(中山)低溫裝備制造有限公司集成制造的1.5噸/天氫液化設備出口加拿大,實現中國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氫液化裝備出口,打破了以往液氫技術及核心裝備被國外“卡脖子”的格局,實現了從被限制、到自主研發、到亮相國際市場的華麗轉變。
“發展到今天,我們除了在北京總部設立研發基地與業務開發中心,還在全國各地成立了包括中科富海(杭州)氣體工程公司、中科富海(中山)低溫裝備制造基地等20余家分子公司機構。”張彥奇說。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談到未來規劃,張彥奇堅定地表示,“堅持‘實現讓低溫環境、綠色能源、國家戰略資源、工業氣體保障自主可控’的初心和使命,中科富海一直在路上。”
(受訪企業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