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強鏈、固鏈、穩鏈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創新能力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已超過1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4600多家,在我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5月13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上,5位來自“小巨人”企業的代表,圍繞“走專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主題,講述了其懷揣產業報國的初心和決心,聚焦自主研發,攻克“短板弱項”,練就“獨門絕技”的創新故事,生動展示了迸發強大生機和活力,新征程上工業和信息化系統的先進人物群像。
“我們要自主研發!”
江蘇岡田智能(江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亮,是一名來自江蘇丹陽農村的企業創始人。在過去15年,他一直專注一項使命:為中國機床裝備裝上自主研發的刀庫技術。刀庫,顧名思義,就是工業刀具的倉儲中心。當一臺數控機床面臨復雜的加工任務的時候,刀庫能夠將手動換刀轉化為快速精準的自動換刀,也就是機床的“彈藥庫”。
“我們要自主研發!”在無錫創業的初始階段,當時整個行業面臨進口刀庫的高昂價格。2013年,陳亮毅然決定,帶著所有積蓄回到丹陽創業。
“刀庫技術的‘短板弱項’,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陳亮清晰地記得,2018年除夕夜,在寒冷的車間里,他帶領研發團隊經過多次試驗,終于取得重要突破。
“我們團隊里的老師傅激動得像個小孩子一樣。我們研發的刀庫不僅性能好,而且實現成本大幅下降。”陳亮說。
“有人問我為何如此執著?”陳亮說,“我堅信,制造業是國家的基礎,總要有人來守住這份匠心。”
“未來,我們將始終堅持將更多刀庫的‘短板弱項’技術轉化為‘殺手锏’。”陳亮表示。
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廣東中山康方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方生物”)臨床運營資深總監夏夢瑩,是一位為新藥進行臨床試驗的團隊負責人。在加入康方生物后,她一共參與和負責了11個創新藥物在全國范圍的臨床開發。
令她感到最驕傲和自豪的一件事是:目前康方生物已經研發上市的兩款用于治療胃癌以及非小細胞肺癌的創新藥,展示了很好的臨床療效,并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在雙抗藥物的研發上,我們走的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夏夢瑩講述,“我們現在已經逐步證明自己,雙抗新藥已逐漸成為全球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
夏夢瑩介紹,在傳統的腫瘤治療上,傳統的生物單抗藥物只能作用于一個關鍵的疾病治療靶點,這在療效上會有一些局限性。康方生物研發的新一代雙抗藥物,它可以同時作用于兩個疾病關鍵靶點。這是一個1+1>2的方法,既可以提升藥物的療效,也可以提升用藥的安全性,使得藥物擁有治療十幾種腫瘤疾病的潛力。
她舉了一個例子:康方生物研發的一款用于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雙抗新藥,目前已經在一項Ⅲ期關鍵性臨床試驗中,對比國際標準治療方案,實現療效接近翻倍。
堅持長期主義和工匠精神
浙江嘉興佳利電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童建喜所在的細分行業是5G通信核心器件的重要分支——微波陶瓷材料和微波元器件。
2006年博士畢業后,懷揣為行業做一點實事的決心,童建喜扎根企業研發一線18年,成功開發出10余款陶瓷材料。這些陶瓷材料均在5G通信、網絡通信以及消費類電子等領域實現了大批量應用。
2019年底,童建喜帶領研發和保障團隊一起緊密合作,進行技術攻關,在6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5G基站元器件材料開發以及100多款新產品的研制。目前,這些產品均得到批量穩定化的應用。
“作為技術人員,面對每一個難題,都是一次改進和提升的機會。”2022年,一款新型車載通信器件開發成為擺在童建喜團隊面前的一道技術難題。他立即組建技術團隊,開展陶瓷器件材料從理論可行到技術可行的技術驗證。
經過300多次試錯,該項目的最終關鍵性能指標基本達到預期目標,說明試驗可行。但又碰到了新問題:材料燒結溫度始終偏高20攝氏度。這意味著,材料無法滿足產品制造要求,研發又陷入了僵局。
后來,該公司通過設立博士后工作站,引入一位高分子專業博士人才,繼續進行材料開發,并提出創新的技術方案。最終,突破了材料研發工作從理論可行到制造可行的“最后一公里”。
“作為專業技術人員,我們要始終面向行業的發展方向。”童建喜認為,人生就是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他建議,年輕人要樹立長期主義和工匠精神,厚積薄發。
成為時代潮流的追光者
“芯片老兵”“儲能新兵”“跨界創客”,上海緯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葛群,身上帶著3種標簽。
他曾在芯片行業工作近30年,后又跨界進入了新型儲能行業。為什么會跨界?
葛群說,其父曾是“兩彈一星”的科研工作者,受其影響,他認為,報效國家和民族,從來不是一句空話。
“當看到中國能源轉型‘箭在弦上’,AI和算力發展亟需電力支撐,長時儲能亟待突破,我覺得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葛群義無反顧地帶領團隊,把過去在芯片行業多年積累的經驗帶入到新型儲能行業。
“把芯片行業對于成本效率、良率的極致追求以及經驗積累,跨界融入儲能行業,讓儲能技術快速突破,這是我們團隊能有所作為的地方。”他說。
用過去所積累的經驗和方法,賦能新型儲能行業。目前,該公司用AI創新技術研發、創新新材料,管控產線和供應鏈,儲能的度電成本從原來的差不多0.5元降低到0.4元左右。
2018年至今,跨界7年,堅持的最大動力是什么?葛群堅信,“綠色低碳”是一條正確之路。“我們所做的事情符合整個國家長遠發展的重要方向,這是我們堅持在這一行業深耕的主要動力。”
“我們現在到了一個變化比計劃還要快的時代。學習新技術和適應新變化,不再是選修課,而是必答題,是必修課。”葛群建議年輕人,要成為時代潮流的追光者,要把自己個人發展的坐標和整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對齊。
“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業,并不只存在‘熱搜榜’上,而是在需要不斷投入、靜靜攻關的地方。”葛群歡迎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新型儲能這一先進制造業領域,因為,“面向未來的制造業,所有的投入不僅僅是年輕人自己發光發熱的亮點,更是為國家蓄力”。
處理好每一處技術細節
北京微納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納星空”)機熱工程部衛星總裝工藝工程師楊興德負責該公司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總裝工藝工作。
微納星空專注于衛星整星研發和制造,涵蓋的衛星種類很多,從10公斤到1000公斤的平臺都覆蓋。這也給為總裝工藝帶來很大的技術性挑戰。
從最初的機械加工工藝師做起,楊興德深耕航天領域20多年,在機械加工、電裝、電纜、裝配、工裝設計等方面都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型號工作經驗。同時,作為參與很多衛星型號的研制工作者,每當一個型號立項之后,除了完成相關的基礎性工作,他還與骨干們一同進行技術攻關。
具體來說,楊興德負責的衛星,主要是給地球裝上“透視眼”,能穿云透霧,進行全方位的觀測,在國土監測、應急救災等領域起著關鍵作用。
他的工作主要是確保衛星從圖紙到實物的完美轉換。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型號完成立項后,要進行生產方案的規劃,包括整星電纜怎么走線,使用什么樣的工裝吊具,總裝流程怎么安排,先裝什么,后裝什么,什么時候測試,什么時候試驗等,涉及幾十道工序、幾百個測試項。
“每顆衛星有不同的外形,有不同的載荷,各種參數各不相同。要實現星箭的順利分離、機構的正常展開、衛星的正常工作,就需要嚴謹細致地處理好每一處細節,否則就會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切努力功虧一簣。”楊興德說。
多年來,楊興德帶領團隊嚴守本職崗位,參與多顆衛星總裝,突破和實現多個“國內首顆”。比如,泰景四號01星,是國內首顆X波段商業遙感衛星。
“每當我仰望星空,知道自己親手打造的衛星正服務國土監測、減災救災等,這種職業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他說。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