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聯網公司接連重拳反腐,引起外界關注。
6月20日,有消息稱,餓了么前CEO、即時物流中心負責人韓鎏被警方帶走調查。對此,餓了么官方回應稱,公司經內部調查發現物流主管韓鎏涉嫌職務犯罪,并向公安機關主動報案。
6月22日,據報道,唯品會營銷副總裁馮佳路因內部反腐被抓,涉及金額巨大。對此,唯品會回應,對貪腐行為零容忍,副總裁Tony(馮佳路)因涉嫌個人經濟問題正在配合公安機關調查,公司業務運營一切正常。
3月31日,抖音集團發布《2024年下半年反舞弊通報》,披露全年共有39名員工因涉嫌違法犯罪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并將23家合作方列入“永不合作”黑名單。
實際上,各大互聯網公司反腐從未停止,但腐敗還是屢禁不止,原因何在?
屢禁不止與公司管理、外部環境等息息相關
對此,浙江省省消保委第四屆電子商務專業委員會專家、網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務總監姜子華認為,首先,擴張失控:業務增長快于內控建設,權力集中缺乏監督。其次,暴利誘惑:千億級資金流動,微小腐敗即可獲巨利。最后,規則意識弱:企業文化忽視合規教育。
香港凌永山律師行注冊海外律師萬玨認為,互聯網公司貪腐頻發有以下原因:
行業特性驅動:互聯網行業高速增長,涉及龐大資金流、復雜供應鏈和多方利益(如廣告、采購、物流等)。這為員工在關鍵崗位謀取私利提供了機會。例如,采購貨物和服務環節的“回扣”或流量分配的“暗箱操作”常見。
管理漏洞:快速擴張導致企業內部管理跟不上,權力集中于少數高管或核心部門,缺乏有效監督。像餓了么和唯品會這樣的案例,顯示高管可能利用職權進行不當交易。
文化與激勵機制:部分企業過度強調業績,忽視合規文化,員工可能為達成KPI鋌而走險。此外,行業高薪吸引人才,但也滋生了“短期逐利”心態。
外部環境:中國互聯網行業競爭激烈,灰色地帶(如不透明的商業合作)較多,外部誘惑與內部監管不足形成共振。
《未來科技法學》雜志編委會顧問、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互聯網大廠貪腐并非個例。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互聯網大廠紛紛密集通報反腐案例,包括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美團、小米、360、滴滴出行、去哪兒、作業幫、字節、網易、微博等。
曹磊認為,互聯網行業流量為王,而部分大型互聯網公司掌握行業內的流量命脈,部分職權成為某些企業內部員工腐敗的滋生源泉。這種腐敗對于電商企業本身是一種慢性的侵蝕,不僅導致整個平臺與供應商關系緊張,還嚴重傷害了用戶的體驗。
抑制貪腐事件需從制度、法規等共同發力
如何健全相關機制抑制貪腐事件發生?姜子華建議,第一,分權+透明:關鍵決策多人參與,業務流程線上留痕可查。第二,舉報閉環,設獨立舉報通道嚴懲腐敗,司法快速協作嚴懲違規。第三,管好伙伴:審核供應商,簽反腐協議,建黑名單。
萬玨認為,企業可從以下方面完善機制:
強化內控體系:建立分權制衡機制,關鍵崗位(如采購、財務)實行輪崗制,防止權力過于集中。引入數字化審計工具,利用大數據和AI監測異常交易,如不合理的供應商選擇或費用報銷。
完善合規文化:高管帶頭樹立“零容忍”態度,定期開展反腐培訓,強化員工合規意識。
設立匿名舉報渠道,保護舉報人,鼓勵內部監督。例如,騰訊和美團通過匿名熱線發現多起違規行為。
透明化交易流程:采購、廣告投放等環節需公開招標,確保多方監督。唯品會曾因信息系統的不透明操作被罰款,凸顯公開的重要性。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定期審查供應商資質,減少回扣空間。
法律與懲罰并重:與司法機關聯動,對涉嫌犯罪的員工(如唯品會馮佳路案)及時移交公安,震懾潛在違規者。制定明確的處罰細則,如解雇、追責賠償,增加貪腐成本。
姜子華補充道,可以精準投入:短期花錢建系統(如風控、審計),但能避免更大損失。此外,主動預防:定期公開反腐成果震懾壞人,好聲譽還能吸引更多合作。
戰略性布局以平衡反腐成本與長期信任
萬玨認為,企業平衡反腐成本與長期信任需戰略性布局:首先就是成本優化。初期反腐投入(如審計系統、培訓)可能較高,但可通過技術手段降低長期成本。例如,自動化監控比人工審計更高效。優先聚焦高風險領域(如采購、流量分配),避免全面鋪開導致資源浪費。
此外是信任建設。反腐行動需公開透明,及時向員工、投資者和公眾披露處理結果,增強信任感。如美團公布93人涉腐被查,強化了外部信任。通過公平的晉升機制和激勵政策,減少員工因不滿而滋生的腐敗動機。
萬玨認為,反腐不僅是合規需求,也是品牌資產。信任缺失會導致用戶流失和監管壓力,遠超短期反腐成本。例如,阿里巴巴因反壟斷被罰后,加大反腐力度以挽回聲譽。持續溝通企業價值觀,將反腐融入企業文化,避免“一陣風”式治理,贏得員工與市場長期支持。
萬玨表示,互聯網公司貪腐頻發源于行業特性、管理漏洞與外部環境,企業需通過內控、合規文化和透明機制抑制問題。反腐成本雖高,但通過技術優化和聚焦高風險領域可實現平衡,同時公開透明的反腐行動能增強長期信任。中國互聯網行業正處于規范發展的關鍵期,反腐不僅是挑戰,更是提升競爭力的機遇。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