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葉偉
7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首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把創新擺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從點狀突破到系統集成加速推進,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新“勢能”向經濟“動能”持續轉化。
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2025年預計達到140萬億元左右,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元。其中,2024年,“三新”(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經濟增加值超過24萬億元,相當于北京、上海、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的總和。
“中國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創新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核電、高鐵、船舶與海洋工程等裝備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創造多個全球‘首次’和‘第一’。”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袁達介紹說,中國創新正在帶來越來越多的驚喜。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表示,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祝融號”火星車首次登陸火星;“嫦娥5號”帶回月壤已與6個國家開展共享研究;“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領跑全球;“東方超環”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1億度高溫、1066秒的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世界紀錄。
從海陸空全方位看,海上,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成運營,加上大型LNG運輸船全球領先,我國集齊了船舶工業皇冠上的“3顆明珠”;陸上,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天上,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嫦娥六號”實現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無人采樣返回,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研制的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
“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顯了中國創新取得的重大突破,科技創新帶動產業不斷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很多領域加快從量變到質變、從中低端到中高端、從追趕者到領跑者轉變。”鄭柵潔表示,“我國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的創新制高點。”
研發投入再創新高
“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新高。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鄭柵潔表示。
從整體看,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2.68%,規模增加到3.6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從主體看,企業是研發投入高增長的主要力量,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過77%;從標桿看,作為創新標桿城市,深圳市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6.46%。
目前,我國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6萬家;民營企業增加到5800多萬家,比“十三五”末增長超過40%。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人力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研發人員總量均居世界第一。
此外,中國式創新生態加速形成。近年來,我國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積極打造并深度融入開源生態,促進技術創新和應用發展“雙向”賦能,形成了全球獨特的技術發展路徑和創新生態系統。比如,我國深入實施“人工智能(AI)+”行動,推動AI進入千行百業、千家萬戶,行業深度垂直應用成為鮮明的中國特色。
袁達表示,這些都表明,我國正從全球制造中心大步邁向全球創新中心。
新興產業加速壯大
2024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長42%,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73.8%,占GDP比重達到10.4%,提高2.6個百分點……“十四五”期間,我國新興產業加速壯大。
鄭柵潔表示,過去幾年,我國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有了自主研發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統、有了賦能千行百業的AI大模型、有了能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的機器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落地。
同時,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制造體系,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十四五”以來,我國每年制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
技術增活力,綠色添動力。截至今年5月底,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規模達到20.9億千瓦,比“十三五”末的9.34億千瓦翻了一番多,我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
下一步,我國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大力培育支持全面創新的良好生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讓科技創新改變未來、造福世界。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