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楊凌示范區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印發,從5個方面提出18條重點任務,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提質升級、由勢轉能。
總體要求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企業主體、人才主力、市場主導、政府主推,加快推動秦創原旱區現代農業產業創新聚集區建設,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加強科技創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
到2026年,“三項改革”全面深化,科創生態不斷優化,企業創新能力大幅增強,科技創新效能明顯提升,國際合作交流水平持續提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楊凌示范區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帶動力和影響力持續加大。
全區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0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突破300家,高新技術企業200家,發明專利擁有量1600件;
進一步發揮好示范區各類創新平臺支撐引領作用,新增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20個,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50項,審定和登記農作物新品種300個;
年培訓農業科技人員4.6萬人次、示范推廣面積1.2億畝,開展國際農業科技培訓8000人次。
重點任務
(一)全面深化“三項改革”,提升成果轉化能力
1.縱深推進“三項改革”。積極推動駐區高校、科研機構持續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探索推廣“企業+團隊+基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推動高校院所科研團隊與龍頭企業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共同體。構建“政府補、企業轉、團隊研、農戶用”的成果轉化運用機制,支持校企聯合組建“科學家+工程師”隊伍,聯合建設科研平臺,聯合承擔科研項目,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機制,推廣“實驗室+產業化公司”的融合創新和成果應用模式。到2026年,新增攜帶成果入區的創新創業團隊300家以上,新增科技成果轉化共同體15個。
2.搭建常態化項目路演平臺。建立開放共享、“線上+線下”一體化、創投機構廣泛合作的路演服務平臺,圍繞種業、生物醫藥、農產品加工等重點領域,分類舉辦產業鏈專場路演、“三項改革”路演等,打造“需求+成果+產業”聯動路演模式,推動項目團隊與企業、投融資機構對接,引導優秀創業項目落地轉化。扎實開展創新創業特色主題活動,組織中國現代農業創新創業大賽、秦創原高價值專利大賽等品牌賽事及小麥、油菜、玉米等新品種展示觀摩活動,促進成果交易對接。每年舉辦各類成果路演、品牌賽事等特色活動100場次以上。
3.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梳理盤活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引導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專利開放許可。積極推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空間布局,探索校地共建“科技園管委會+二級機構+運行公司”的管理運行模式,有組織地推動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基地,鼓勵企業牽頭建設小試中試平臺,加快成果中試熟化。推進國家(楊凌)旱區植物品種權交易中心等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新建一批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和技術經紀人隊伍,推動技術交易合同總量提升和結構優化。建立重大科技成果和技術需求“兩張清單”,打造和開放創新應用場景,推進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精準對接。到2026年,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億元,其中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許可合同占比明顯提升。
(二)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4.加快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制定進一步推進產業創新中心發展的工作方案,明晰產業創新中心功能定位,創新運行機制,促進高效運行,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設立產業創新中心專項資金,按照“一中心一策”的原則,支持各產業創新中心聚焦產業發展需求,開展資源統籌、力量組織、要素聚集、研發攻關、成果轉化、技術推廣、融資孵化、創新服務、科技招商等工作。定期征集篩選行業發展共性關鍵技術,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工作。
5.打造秦創原旱區現代農業產業創新聚集區。圍繞現代種業、農副產品加工、智慧農業等產業發展,構建“一核一心三園多基地”的空間布局,即一核(旱區農業陜西實驗室-六個產業創新中心)、一心(秦創原農業板塊核心區)、三園(種子產業園、農副產品加工園、智慧農業示范園)、多基地(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和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整合全省旱區農業資源,聚集各方高端科技與產業要素,打造“源頭創新-產業孵化-產業集群-輻射推廣”的旱區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把聚集區建設成為旱區農業原始創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產業創新引領地、對外合作交流新高地和新質生產力培育主陣地。
6.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聚焦現代農業產業重大技術需求,建立發展協同機制,形成政府、科研單位、企業共同推動產業發展的新格局,通過有組織地科研,定期征集篩選行業發展所需共性關鍵技術,凝練技術攻關方向,加快破解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提高成果和技術持續供給能力。積極組織企業申報“陜西工業精品”,遴選出一批技術領先、性能優良、品質卓越、效益良好的產品,提高核心競爭力。推進重點產業專利導航工程,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計劃,提升高價值專利產出效率。到2026年,新增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50項,審定和登記農作物新品種300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0件。
7.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速科技型企業梯隊成長,深入實施“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個工程,促進“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大力培育單項冠軍企業、瞪羚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和上市科技型企業,推動形成現代種業、生物醫藥、農產品加工、涉農裝備制造等農業高科技產業集群。實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提升行動,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和創新聯合體。大力開展科技招商,加強企業與高校院所的協同創新,引領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到2026年,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突破300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200家,新增“專精特新”企業10家。
8.做優做強平臺支撐體系。主動融入西安“雙中心”建設,整合國內外各類資源要素,高水平建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未來農業研究院。圍繞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旱區農業陜西實驗室建設,布局建設一批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推動科研機構、科研儀器等開放共享,加強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供給。支持國內外知名科技型和農業龍頭企業成立研發中心,帶動更多農業科技資源、重點項目在楊凌落地。到2026年,新增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20個。
9.推廣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楊凌模式。進一步完善“高校院所+產業創新中心+示范推廣基地”的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楊凌模式,優化“源頭供給--中試熟化--轉化推廣”的創新體系,放大建設成效,在更高層面集聚創新要素,強化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提升農業科技領域關鍵技術協同攻關、系統集成效果。積極爭取農業農村部等共建部委支持,面向全國復制推廣經驗做法,擴大平臺帶動力和影響力。
(三)完善示范推廣體系,推動示范推廣提質擴面
10.持續提升核心示范水平。深入實施特色現代農業“1123”工程,開展現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集成示范。加大數字化、智慧化設施裝備推動力度,推進現代設施農業植物工廠、國家數字設施農業創新應用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全面建成1萬畝高標準主要農作物良種試驗示范基地、1萬畝名優特標準化經濟林果產業示范基地、2萬畝設施蔬菜育種和生產示范基地、3個現代化畜牧養殖示范基地,全面提升楊凌特色現代農業示范水平。
11.不斷擴大示范推廣效能。持續推進良種示范推廣“4455”計劃提質擴面,提高楊凌良種供給能力。完善示范推廣基地動態調整機制,定期開展全面評估、分類管理,推動示范基地與產業體系及區域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年示范推廣面積超過1.2億畝,推廣效益超過300億元。加快推動全國骨干科技特派員(楊凌)培訓基地建設,年對外培訓各類農業科技人員4.6萬人次。繼續辦好楊凌農高會,全面提升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和數字化水平。
12.全面深化農業科技市區合作。完善農業科技市區合作共建共享共推進機制,深入推進示范區與省內10個市區的農業科技合作,加快推動一批農業科技合作項目落地建設,協同開展農業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示范,助力全省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廣泛聚集省內外科教單位和產業鏈鏈主企業,立足各市農業發展基礎和特色,聚焦重點領域、集聚優勢資源,共建新型特色現代農業綜合實驗示范區,一市一策提供“菜單式”農業科技服務。
(四)打造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加快構建開放型平臺
13.加快推進上合農業基地建設。圍繞上合組織國家農業發展需求,常態化開展上合組織現代農業發展圓桌會議等重大交流活動。建強用好上合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實施中外學術及科技聯合研究項目,加強與上合組織國家在人才培養、旱作農業技術等方面合作。積極推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塔什干分校建設,推進中國-中亞旱區農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創新科技合作模式,構筑多層次創新合作平臺。
14.深化農業科技交流合作。多渠道、多層次加強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多邊和區域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有效對接和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不斷創新科技合作模式。提升中烏、中哈等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水平,積極布局新建一批高水平的海外農業園區,打造“海外農業園區+跨境訂單農業+國內市場”的國際農業全產業鏈模式。每年實施面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援外培訓項目和遠程技術講座20期、參訓學員8000人次,助推“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15.扎實推動自貿區和綜保區建設。加快釋放自貿區、綜保區服務效能和政策紅利,持續推動制度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加強各類創新資源集聚和優化配置,全面提升開放平臺綜合能級。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推進跨境電商交易平臺、農產品大宗貿易平臺建設,塑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加快謀劃啟動綜保區二期建設,推動國家(楊凌)農作物種質資源中轉隔離基地實質化運營,暢通貿易渠道,推動農產品跨境貿易便利化。
(五)持續優化科創環境,加速構建高效創新生態圈
16.打造高能級科創孵化載體。完善“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的孵化載體體系,培育建設一批“硬科技、強服務、廣資源”的高能級科創孵化載體。優化提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水平,打造集創新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環大學科創園區,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進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孵化載體建設,支持種子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富海工業園、電商產業園等載體申報國家級、省級孵化器。到 2026年,新增5個孵化載體,新增在孵企業150家以上,畢業企業50家。
17.完善科技金融支撐體系。圍繞種業、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發展,加快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基金。支持各類創投機構入區發展,有序壯大創投基金規模,引導更多創投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健全科技金融風險補償機制,持續推行“科創貸”,加強知識產權質押、銀保合作等服務創新,進一步豐富金融產品,推動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科創企業提供全鏈條的金融產品和覆蓋全周期的金融服務。推進企業上市掛牌行動計劃,到2026年,上市后備企業達到15家。
18.加大人才引進培育工作。完善創新人才發展機制,全面實施“后稷人才工程”,支持駐區高校、科研機構大力引進培養戰略科學家和國家級領軍人才,支持入區企業聘用高層次創新和管理人才。創新產學研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共享激勵機制,積極參與“校招共用”引才用才計劃,加速引進創新團隊和產業領軍人才。聚焦重點產業發展需求,培育一批復合型科技經紀人、“科學家+工程師”人才隊伍,催生一批創新創業團隊。發揮好楊凌示范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作用,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優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持續為科研人員減負松綁、放權賦能。
(圖片來源:楊凌示范區)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