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楊凌示范區推進全域城鄉融合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出臺,以建設“三區三高地”為牽引,以實施“六項行動”為路徑,大力推動城鄉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協同、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和體制機制等六方面深度融合,建設全域城鄉融合示范區,打造旱區農業新質生產力策源地,為全省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楊凌經驗”。
《實施方案》明確,到2027年,楊凌示范區城鄉一體化規劃、建設、管護體系基本形成,城鄉基礎設施及安全韌性短板進一步補齊,“藍綠相映、產田一體、城鄉交融、共富共美”的生態基底和發展格局更加優化,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創建深入推進,50%以上的村達到創建標準;城鄉產業協同發展體系日臻完善,聯農帶農的涉農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農業科技示范引領效應更加凸顯,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全面建立;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標準統一、制度并軌的進程不斷深化;城鄉要素流動性持續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補的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2.2:1左右。
到2030年,楊凌示范區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深化,鄉村振興標桿作用更加凸顯,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效率顯著提升,城鄉產業深度融合,聯農帶農的產業協作更加緊密,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更加均衡,城鄉居民收入比持續縮小,全面建成全域城鄉融合示范區。
展望2035年,在城鄉建設、鄉村振興、成果轉化、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體制機制等重點領域全面實現城鄉深度融合,楊凌示范區農業科技策源力、示范推廣輻射力、對外開放影響力、區校融合協同力更加彰顯,全面建成新時代特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引領示范區,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農科城。
實施城鄉建設品質提升行動,補齊城鎮發展短板
1.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規劃。科學確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底線管控要素,合理布局城鄉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強國土空間規劃與“十五五”規劃的銜接,完善國土空間一張圖管控體系,基本形成“一城兩鎮、四軸五帶”的城鄉空間布局。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編制國土空間詳細規劃,修編揉谷和五泉兩個鎮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二是完成城市開發邊界外37個村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合理布局城市開發邊界外1800畝建設用地。三是分領域完善城鄉一體的道路、供水、供電、供氣、防災減災、垃圾污水等基礎設施專項規劃。
2.提升創新平臺服務配套能力。保障西農大未來農業研究院、楊職院職教創新園周邊基礎設施配套,加強規劃引領和項目謀劃,制定片區規劃,實施一批服務能力配套提升項目。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啟動未來農業研究院、上合中心等重點片區開發和產業配套。二是實施濱河路、自貿大街、北干渠路人行道等市政道路工程,補齊城市市政配套設施短板。三是實施農科路片區供水、未來農業研究院供熱管網及電力遷改等項目。
3.加快城區提質更新。補短板、強弱項,持續推進城市交通、地下管網以及防災減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項目建設,不斷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增強城市韌性,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高品質城市空間。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編制《城市地下管網管廊及設施建設改造實施方案》,圍繞“兩重”加強項目策劃和資金申報。二是推進城區易澇點綜合整治,加快雨污管網錯搭混接、燃氣等地下管線改造。三是積極向國家和省上申報爭取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穩步實施安置小區等更新改造。
4.提高重點鎮承載功能。完善揉谷、五泉兩個重點鎮基礎設施,強化鎮域綜合服務功能和產業承載功能,吸納農村轉移人口向鎮區集中。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做好揉谷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完善鎮區供熱、排水等地下管網配套,盤活揉谷商服中心等閑置資源。二是加快五泉縣域副中心建設,建成投用五泉標準化廠房,提升聯農帶農能力。三是加大揉谷、五泉分支戶進鎮安置力度,提高中心社區入住率,推動鎮區產業人口持續集中。
實施“千萬工程”示范創建行動,全面提升鄉村引領水平
5.高標準建設和美鄉村。建立“1+5+53”規劃體系,加快形成“兩環五帶”農業特色產業布局。突出農耕文化特色,建設農耕文明和田園風光交相輝映的大美鄉村風貌,整體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完成鄉村全面振興標桿區建設規劃、“五大振興”專項規劃,以及53個村“千萬工程”建設發展規劃。二是重點實施“兩環五帶”風貌提升工程,以兩條農高會田間技術推廣展集中展示環線和5個現代農業產業帶為重點,開展綠化提升、道路兩側整治、沿路風貌提升管控等工作。三是按照“四好農村路”標準,對揉谷產業路等3條鄉村道路進行改造提升,統籌實施路燈亮化、公廁配套等基礎設施改造項目。
6.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穩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三級生活垃圾轉運處置體系,探索建立集農村衛生廁所后期管護、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和農村垃圾收運為一體的多元化長效管護和群眾監督機制。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深化農村環境“三大革命”,農村改廁率達到100%;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全面消除農村黑臭水體,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80%以上。二是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加快建設一批“五美庭院”,解決農村“三堆六亂”現象。三是實施花園鄉村提檔升級項目,按照“五化”標準,完成28個花園鄉村建設。
實施城鄉產業協同發展行動,全面提高聯農帶農水平
7.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用好“五聯一抓”工作機制,完善高校研發、鄉村試驗、全域示范的農科特色發展路徑,推廣“建良田、擇良種、推良技、用良法、配良機”的“五良”技法,打造一批“百畝方”“千畝方”糧食高產示范基地。聚焦良種繁育、經濟林果、設施農業、創意農業等特色產業,大力推進特色現代農業產業“1123”工程,提升產業核心示范水平。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新建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1000畝以上,創建4個“噸半田”示范樣板。二是建設2個集節水技術展示、場景示范、應用推廣等功能的旱區農業節水示范園。三是建設高標準獼猴桃示范基地1.5萬畝,打造櫻桃、葡萄、無花果、火龍果等全產業鏈示范園;在區內建設10個科技領先、示范性強、專精特、小而美的單品冠軍園。
8.培育壯大涉農主導產業。聚焦現代種業、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智慧農業和智能裝備制造、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科技服務等重點發展產業鏈和會展服務業、果蔬種苗育繁推等特色培育產業鏈,形成高校研發、企業制造、聯農帶農的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高水平編制產業鏈實施方案,圍繞“5+N”條產業鏈,建立“六個1”培育發展機制。二是做好涉農產業招商引資,實施鏈式招商、以商招商、精準引資,完成招商引資100億元。三是高標準建設集種子文化展示、“五良”集成推廣、種子展示展銷等功能為一體的西部種子展示交易大市場;建設集研發創新、裝備制造、場景展示、大數據服務等為一體的農業智能裝備產業園。
9.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圍繞5個現代農業產業帶,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項目,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持續提升小湋河沿線現代農莊、西農博覽園、智慧農業谷等運營水平,打造中華農耕文化研學體驗目的地和現代田園風光慢生活旅游目的地。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項目,建設種子種苗生產基地及公共服務平臺;高質量建成高科體驗園等一批三產融合項目。二是實施創新園改造等一批農文旅融合項目,打造沉浸式農耕文化體驗園。三是鼓勵引導經營主體和村集體新建、改造一批農莊,建設若干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主題村。
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激活發展內生動力
10.加速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聚焦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加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技術模式集成和適用技術推廣等方面,建好秦創原農業創新驅動平臺、大學科技園,打通成果供給與產業應用的通道,加快科技成果集成配套、熟化應用。發揮楊凌種業、畜牧、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等省級產業創新中心功能作用,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引導子基金,梯度孵化科技型企業,打造秦創原旱區現代農業產業創新聚集區。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推動秦創原旱區現代農業產業創新聚集區建設,制定出臺聚集區支持政策,完善全鏈條創新創業體系,積極爭取秦創原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聚集區。二是做好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省級創新中心驗收工作,推進更好發揮功能作用。三是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個工程,爭取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引導子基金,招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58家(突破260家)、高新技術企業40家(突破200家)、瞪羚企業4家(達到20家)。
11.加快農業創新技術推廣應用。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加強與區內外涉農高校院所對接,建設楊凌農業科技驛站,推動區域農業科技融合發展;搭建常態化項目路演平臺,開展“路演、對接、推介、大賽”四大活動;探索推廣“企業+團隊+基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模式,構建全鏈條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體系;建立高校研發、企業生產、鄉村應用緊密結合的產學研用合作體系,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材料研發與應用。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制定楊凌農業科技驛站實施方案及配套政策,建立專家庫、企業庫、成果庫,搭建專業化、市場化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吸引各地在楊凌設立飛地孵化器。二是舉辦“路演、對接、推介、大賽”活動150場次以上,實現技術合同交易額10.5億元以上。三是持續深化區校融合機制,提升區內學校試驗示范站和示范推廣基地服務水平,加快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效率。四是加快推進全國骨干科技特派員(楊凌)培訓基地建設,開展骨干科技特派員和農業科技人才培訓,培訓4.6萬人次以上。
實施城鄉公共服務均衡行動,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
12.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體制機制。深化教育保障機制改革,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校長、教師隊伍建設,組團式交流調配師資力量,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支持示范區醫院重點專科建設,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檔升級,促進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引導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等資源向農村傾斜,增加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服務供給,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推動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健全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體制機制,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鎮居民基本公共服務。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建好法禧小學等項目,擴大教育學位供給,加大優質學校建設力度,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加強薄弱學校結對幫扶,啟動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二是加強示范區醫院自貿院區等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持續爭創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探索建立城市醫療集團,促進醫療服務一體化,形成分級診療服務模式。三是持續規范提升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農村互助幸福院運營管理,強化養老機構托底功能,積極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和多元化農村養老服務。四是實施國、省道穿村過鎮安全隱患治理,優化城鄉公交線路,改造提升公交車候車亭等設施。
13.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用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水平。全面推進鎮(街道)綜合改革,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全面提升村級陣地規范化水平。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務平臺,全面推行標準化管理。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做好村“兩委”換屆工作,選優配強村級帶頭人,全面提升村級陣地規范化水平。二是突出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育、自治強基、智治支撐,推廣村社區“五治融合”模式,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提質提效。三是推進農村基層網格化治理“多格合一”,推行四級便民服務系統,一體推進網格化管理,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四是加強小區物業規范化管理,持續做好“三無小區”的兜底保障。五是做深做實村規民約建設,開展高額彩禮、厚葬薄養、大操大辦整治等移風易俗行動。
實施城鄉融合體制機制創新行動,促進資源要素雙向流動
14.推動城鄉人才雙向流動。聚焦創業培訓、創業孵化、創業貸款、創業補貼、創業跟蹤服務“五創聯動”,暢通人才雙向流動渠道,培養一批創業人才。全面落實國家相關政策,保障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村戶籍人口和城鎮非戶籍人口享有社會保險、住房保障等戶籍人口同等權利。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大力支持返鄉人員、大學生創業,完善創業擔保貸款服務機制,不斷壯大創業主體。二是推動用人單位及職工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三是繼續招聘公費師范生和醫學類畢業生,為城鄉教育、醫療補充人員力量,推動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向鄉村教師、醫生傾斜。四是整合各類資源加強產業發展帶頭人、農村職業經理人、村社區干部及新型職業農民等培訓。
15.強化農村土地要素改革。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完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穩妥有序開展以鄉鎮為基本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積極探索多元路徑盤活農村閑置資產資源,不斷提升資產資源盤活效率。授權農業用地區域調整統籌,積極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種業品種權等信貸產品創新。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全面推進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縣(區)試點建設,探索創新農村產權規范化流轉交易機制,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潛能。二是完善集體建設用地審批政策體系、審批程序,保障農村合理建設用地需求,支撐村莊建設和產業發展。三是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扎實做好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四是探索金融支持“千萬工程”機制體制,健全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產品、保障體系。
16.健全農民持續增收機制。強化職業技能培訓,積極推動省級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改造升級農業人力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打造“楊凌農科”品牌;發揮特色現代農業優勢,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業全產業鏈開發,推動村集體經濟提檔升級。健全“三保三救”社會保障制度,加強防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惠民政策,推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長6.5%以上,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2025年重點工作:一是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勞務品牌建設力度,全年技能培訓不少于3000人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人數達到2000人次以上;持續健全“家門口”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一批零工市場,城鎮新增就業2000人以上。二是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規范提升家庭農場、合作社20家,培育示范區產業化聯合體2個,引導企業與小農戶加強利益聯結。三是探索構建村集體經濟跨村聯建體系,不斷豐富“工商資本+集體經濟+農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啟動實施20個優質村集體經濟項目。
(圖片來源:楊凌示范區)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