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安高新區,由上海電氣與山東能源兩大國企“聯姻”誕生的現代化風力發電裝備制造基地,如同破土而出的春筍,蓬勃生長。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與山東能源裝備制造集團合資組建的上海電氣風電集團(東營)風電設備有限公司泰安分公司,秉持“精于風,不止于風”的核心理念,正在齊魯大地擘畫清潔能源產業的嶄新藍圖。
強強聯合
錨定產業新坐標
走進山東能源裝備制造集團泰安高新園區的生產基地,1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內,機器轟鳴聲交織成激昂的產業樂章。公司負責人介紹,作為兩大國企在新能源領域的戰略結晶,該基地充分整合雙方在風電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及產業資源整合方面的核心優勢,全力打造山東省內領先的風力發電裝備制造基地。
“選址泰安高新區,看中的是這里連接華北與華東的區位優勢,以及山東能源在裝備制造領域的產業集群效應。”上海電氣方面代表透露。數據顯示,該基地規劃年產能100臺套,產值可達10億元,產品將輻射內蒙古、西北等沙戈荒大基地,以及東北、中南、中東南等山地丘陵地形市場。山東能源裝備制造集團相關負責人則表示:“這是我們從傳統能源裝備向新能源領域轉型的關鍵一步,雙方在5.X-10.XMW級陸上風機制造方面的技術協同,將會打造山東省內高端風電主機制造的新引擎。”
精工細作
雕琢風電設備核心部件
在風電主機裝配生產區,驅動鏈裝配工位引人注目。“這個由軸承、主軸、軸承座和齒輪箱構成的關鍵部件,配合精度要求極高。”生產部部長周凱一邊指導工人調試設備,一邊介紹,“每完成一臺驅動鏈組裝,都要進行嚴格的檢測和調試,以確保其各項性能指標符合設計要求,能夠穩定、高效地實現機械能的傳遞。”這種對工藝的極致追求,體現在基地生產的每一臺風機上。
在輪轂安裝區域,2層樓高的巨大輪轂構成了震撼的工業景觀。“我們的輪轂與葉片、主軸的接口采用多重密封設計,能有效抵御雨水、沙塵侵入內部機構。作為連接葉片與傳動鏈的核心樞紐,它能在極端載荷、復雜環境中保持高強度、高可靠性,同時協同變槳系統實現動態控制。”技術工程師李工指著正在裝配的WB3.6N-168機型介紹,“最值得一提的是6.25兆瓦機型的輕量化設計——功率較3兆瓦機型翻倍,整機重量僅為125噸,未超過130噸,這背后是材料科學與結構設計的雙重突破。”
智能賦能
守護發電穩定安全
在發電機安裝區域,這臺功率6.25兆瓦的核心設備正在進行模擬運行測試。數據顯示,其以15轉/分鐘運行時單圈發電94度,額定工況下每小時可發電6250度。“設備定子和轉子采用高強度、高導電率的材料制造,配備先進的冷卻系統和控制系統,并根據電網要求和運行工況自動調整發電機的輸出功率,確保發電過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電氣工程師陳德勇展示著實時監測屏幕,“通過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系統,我們能遠程監控每臺發電機的運行狀態,提前預判潛在故障。”
“偏航系統就像風機的‘指南針’,通過實時調整機艙朝向。”在機艙一組生產區,技術員郝昱演示著偏航齒圈的安裝過程,“我們的防錯工裝設計,將人為操作失誤率控制在0.3%以下。”這種對細節的把控,貫穿于從零部件加工到整機調試的全流程。
全鏈貫通
構建新能源生態藍圖
在機艙罩拆解區,長11米、寬4.5米、高4.2米的機艙罩采用聚酯樹脂與玻璃纖維復合材質,兼具輕質高強與耐腐蝕特性。“整個生產基地采用了智能物流系統,從零部件入庫到成品發貨,實現了全流程數字化追溯。”生產部負責人介紹,“我們不僅是在制造風機,更是在構建一個覆蓋研發設計、裝備制造、風場服務的新能源生態鏈。”
當夕陽為廠房鍍上金邊,兩臺即將發往山東菏澤成武項目的3兆瓦風機正在裝車。它們即將奔赴風場,將齊魯大地的風能轉化為清潔電力,而這座現代化基地所承載的產業雄心,也正如風輪般緩緩啟動,駛向新能源發展的廣闊藍海。
(圖片來源:泰安高新區)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