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阿拉善高新區各企業積極踐行企業擔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將項目建設與民生改善緊密結合,通過“以工代賑”模式為當地群眾鋪就了一條“家門口就業增收”的新路。
在阿拉善高新區200萬千瓦“阿電入烏”項目建設現場,該項目工作人員劉繼光正在安裝光伏支架。他是烏斯太鎮巴音敖包嘎查的農牧民,在得知該項目有招聘需求后,抱著試試的心態前來應聘。內蒙古蒙能斕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在了解了他的相關情況后,馬上聘用了他,還給予了相應照顧。現在他月收入達到7000元,不時還用流利的蒙語幫助項目解決與當地牧民的溝通障礙。
劉繼光說:“以前工作很不穩定,工資也不高,離家也遠。我現在在這邊工作挺好的,能照顧家里,也能存上錢,日子過得很不錯。”
該項目開工之初,便積極聘用有就業意向的當地農牧民。珠勒扣也是一名農牧民,他憑借著身體素質過硬的優勢,成功入職后,負責光伏支架的吊裝工作。優厚的工資待遇和福利,讓他每天工作都干勁十足。
珠勒扣說:“現在這個工作我很滿足,工資福利待遇非常好,也很穩定,離家也近,公司對我也很照顧,我覺得我現在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
據了解,該項目在土地平整、組件安裝、路面灑水等施工中,優先聘用當地村民,并在現場組織光伏技能培訓專班、樣板展示區等幫助無理論實踐經驗的群眾快速上崗。
阿拉善高新區200萬千瓦“阿電入烏”項目負責人潘建忠說:“項目建設期崗位以施工為主,光伏施工需大量人工配合,只要當地農牧民愿意投身項目建設任務,我們的大門永遠是敞開的,拓寬咱們當地農牧民的增收渠道。”
自項目啟動以來,內蒙古蒙能斕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始終將“就業幫扶”作為重點。截至目前,“阿電入烏”項目累計為當地提供施工、管理等崗位200余個,其中80%以上員工來自項目所在地及周邊鄉鎮。在建設高峰期,單日用工量超6000人。據統計,參與“阿電入烏”項目的當地村民人均月增收約1萬元,全年帶動家庭增收超12萬元;阿拉善高新區100萬千瓦光伏項目阿拉善盟籍貫累計進場人員198人次,共發放工資達227.7萬元。更重要的是,該項目讓許多農牧民掌握了光伏板安裝、清潔、電氣設備檢修等技能,為后續產業運維儲備了人才。
潘建忠說:“我們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繼續開發適合本地農牧民的就業崗位,在建設項目工程上帶動就業,讓更多有就業意愿的農牧民學到真本事,實現增收致富。”
從“輸血”到“造血”,以工代賑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阿拉善高新區將持續在重點工程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項目推廣以工代賑模式,組織動員當地群眾參與項目建設,讓項目建設成為就業蓄水池、增收發動機,驅動鄉村振興從“單點突破”到“全域共進”,書寫企業當和民生發展同頻共振的時代答卷。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