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貴州科學城,一群懷揣技術夢想的“種子企業”正在上演現實版的“破繭成蝶”。從最初的萌芽破土到如今的發展壯大,這些企業的每一步前行,都是貴州科學城構建“科創雨林”生態的真實寫照。
貴陽航冠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便是在這片創業沃土中成長起來的一顆“新星”。
6月19日,在貴州科學城的一間廠房內,來自航冠科技的幾位年輕工程師正專注地研究著團隊當下要攻克的項目難點。他們研發的高精度車、銑、磨復合機床,正試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堅冰”。
這家由北京理工大學校友組建的初創企業,正致力于解決航空工裝領域高精度機床長期依賴進口的“卡脖子”問題。在航冠科技總經理李文鑫看來,0.005毫米的加工精度突破的不僅是一個技術指標,更代表了中國高端制造在西南腹地突圍的決心。
“公司剛落地時,我們連像樣的研發場地都沒有。如今孵化器不僅提供了廠房和住宿,還通過‘撥投結合’模式解決了10萬元研發資金難題。”李文鑫表示,團隊上下干勁十足,有貴州科學城做堅強后盾,他們有信心實現目標,為我國航空工裝領域的發展貢獻力量。
同樣在這片創業熱土,電子科技大學的《能量管理、信號感知與調理、伺服驅動與運動控制核心芯片與生態系統研發》項目團隊,作為第21個入駐貴州科學城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重點高校項目團隊,于去年秋天滿懷憧憬地踏入了貴州科學城。
該項目聚焦核心芯片與生態系統展開研究,力求打破技術瓶頸。團隊入駐后,貴州科學城迅速為他們搭建起全方位的支持體系:創業導師憑借豐富的行業經驗,定期與團隊成員深入交流,精準把握市場動態,為項目發展方向出謀劃策;博士服務團憑借深厚的專業知識,在研發關鍵節點提供技術支持,助力團隊突破重重技術難關;“撥投結合”的資金扶持政策更是雪中送炭,解決了團隊的資金難題,讓他們能夠心無旁騖地投身研發。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該項目正向著預定目標堅定邁進……
一邊是“新朋友”紛至沓來,另一邊則是“畢業生”經歷“摸爬滾打”后的“風生水起”。
貴州科學城另一棟大樓里,貴州眾創儀云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人員正在調試最新一代精密儀器。這家企業5年內完成了從孵化企業到專精特新企業的躍升,成為貴陽高新區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典范。“2018年企業成立后,先后得到了貴州省、貴陽市、貴州高新區各級部門的關心和幫助,包括場地支持、政策幫扶等,相關部門定期上門,關心、解決企業發展中的難點、痛點等。”眾創儀云創始人周鵬飛回憶說。
與此同時,貴耕科技有限公司的科學家們正在實驗室里分析芒果品質數據。作為由中國農業大學校友創辦的企業,他們經過6年科研探索,已掌握高品質芒果種植技術,目前正在申請兩個植物新品種審定認證。“我們希望借助貴州大數據優勢,賦能傳統農業轉型。”貴耕科技董事長張濤描繪著數據化農業的未來圖景。
一個個優秀企業的成長歷程,是貴州科學城創業孵化成果的生動體現。近年來,貴陽高新區深入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大眾創業為抓手,不斷強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完善創業孵化體系,提升服務能力。
出臺系列扶持政策,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打造各類孵化載體,包括國家級孵化器、眾創空間等,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和發展平臺;舉辦各類招聘會、人才對接活動,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入駐;建立了服務專員隊伍,為重點企業和人才提供“點對點”服務;定期舉行融資路演活動、融資推介會等,搭建銀企對接橋梁……
這些舉措環環相扣、協同發力,構建起全要素創新創業生態體系,讓企業從落地生根到枝繁葉茂的每個階段都能獲得精準滴灌。如今的這片創新沃土上,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孵化載體活力涌動、人才智力加速集聚、服務效能不斷躍升、金融活水精準滴灌,正推動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破繭成蝶。
截至2024年,貴州科學城已匯聚各領域科研及相關人員1900余人,累計取得各類科技成果3348項(其中專利1264項),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100余項;孵化器畢業企業49家,集聚研發機構、科技型企業92家。
從一粒粒創新種子落地,到長出一片片產業森林,一個個生動的創業故事激勵著更多懷揣夢想的創業者投身其中,并勇敢地追尋自己的創業夢想。展望未來,貴州科學城將不斷完善創業孵化生態體系,為更多的種子企業提供成長的土壤和養分,迎接更多種子企業破繭成蝶的輝煌時刻。
(圖片來源:貴陽高新區)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