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余高新區城東辦事處立足小區“微單元”推動城市“大治理”,通過建機制、搭平臺、解民憂,將黨的工作嵌入小區,激活“紅色引擎”,賦能“神經末梢”,全面提升城市黨建工作水平和基層治理效能,在基層沃土上奏響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曲”。
織密組織體系 “紅色根系”深植治理沃土
在城東辦事處,黨旗飄揚在每一個治理單元的最前沿。他們創新構建“黨工委—社區黨委(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聯動“紅網格”體系,將黨組織的“神經末梢”深深扎進社區樓棟、融入千家萬戶。
76歲的老黨員張大爺,胸前佩戴著鮮紅的黨徽,他的身份不僅是普通居民,更是社區精心選聘的“樓棟長”。當鄰里間因裝修噪音產生糾紛、劍拔弩張之際,張大爺第一時間出現,憑借多年積累的鄰里信任和黨員威望,耐心勸解、溝通協調,最終促使雙方握手言和。張大爺說:“黨員身份掛胸前,責任就扛在肩上,小事不出樓棟,這是咱們‘紅網格’的‘規矩’!”
像張大爺這樣的黨員骨干,在城東辦事處有數百名,他們活躍在網格中,成為感知風險、化解矛盾的“前哨”,是黨組織嵌入基層治理最活躍的“紅細胞”。網格黨支部的實體化運行,讓“組織有形態、服務有力量、治理有根基”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圖景,打通了黨密切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
創新聯動機制 “紅色引擎”驅動多元共治
如何將黨建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城東辦事處的答案是:打造機制化平臺,激發多元主體活力,變“獨角戲”為“大合唱”。
走進陽光社區,一間掛著“紅色議事廳”牌子的房間格外醒目。這里定期召開“網格議事會”,由網格黨支部書記召集,吸納物業負責人、業委會代表、居民骨干、共建單位黨員等多元主體參與。
不久前,該議事廳高效解決了困擾居民多時的難題:部分居民樓電動車“飛線充電”現象屢禁不止,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居民通過“議事廳”反映后,網格黨支部迅速牽頭,組織物業、業委會、居民代表和消防專業人員實地勘察、共商方案。短短3天內,不僅制定了嚴格的巡查規勸制度,更促成了小區首批智能充電樁的選址與建設計劃。“以前投訴無門,現在‘紅色議事廳’里大家坐下來一起想辦法,效率高、效果好!”居民王女士感慨道。
從“居民提事、網格議事、會議定事、聯動辦事、群眾評事”,城東辦事處構建了黨建引領下的高效治理閉環。同時,他們積極推動“雙報到”機制深化拓展,引導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黨員深度參與社區治理項目。去年以來,累計解決涉及環境整治、停車管理、養老服務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20余項,群眾滿意度達98%。“紅色引擎”的強勁動力,正驅動著基層治理效能實現質的飛躍。
聚焦急難愁盼 “紅色服務”直抵民心深處
基層治理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服務群眾的溫度與精度上。城東辦事處堅持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心坎上,讓黨旗在為民服務一線高高飄揚。
一支支身著紅馬甲的“紅色代辦隊”活躍在城東各社區。他們由社區干部、網格員、在職黨員、熱心志愿者組成,重點為高齡獨居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提供跑腿代辦、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貼心服務。景江社區獨居老人李奶奶腿腳不便,代購生活物資、代繳水電費這些小事,都成了“紅色代辦員”小陳每周的“固定任務”。李奶奶動情地說:“這些‘紅馬甲’比自家孩子跑得還勤,心里踏實!”
這只是城東辦事處“黨員亮身份、服務亮承諾”活動的一個縮影。各社區還精準對接居民需求,打造了“四點半課堂”“老年之家”“鄰里調解室”等一批特色服務項目。東陂管理處利用閑置空間設立“黨群服務站”,集政策咨詢、便民服務、矛盾調解、文化活動于一體,成為居民“愛來常來”的溫馨家園。
服務圍著需求轉,資源跟著服務走。城東辦事處通過網格員常態化入戶走訪、線上“民事直達”平臺等渠道,精準收集需求,動態調整服務供給,推動服務從“大水漫灌”走向“精準滴灌”,讓“最后一米”的服務變得更有溫度、更富質感。
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城東辦事處以黨建為針,以網格為線,在基層治理的廣闊畫卷上,繡出了組織有力、治理有效、和諧有序的新圖景。
(圖片來源:新余高新區)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