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黨的十九大對科技金融工作提出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2018年1月,中央政治局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科技金融以金融為手段,以服務科技創新為目標,是促進科技和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作為聯結創新鏈、資本鏈、人才鏈,共同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撐,發展科技金融成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特別指出,目前,我國科技創新資源分散、重復、低效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新形勢下,發展科技金融的關鍵是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讓市場真正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另一方面,也要發揮“有為政府”作用,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范市場行為,讓創新真正落實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上。
二、2017年創業投資穩中有進
2017年,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逐漸深入,一系列有利于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政策相繼出臺,創業投資行業持續增長,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一是創業投資回歸理性,創業投資機構增長數量和管理資本規模增速相比前一年都有所下降。根據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統計,2017年,我國活躍的創投機構數為2296家,較上年增長12.3%(2015、2016年的增長率為分別14.4%和15.2%);創業投資管理資本總量為8872.5億元,增幅7.2%(2015、2016年的增長率分別為27.2%和24.4%)。
二是創業投資來源更加多元。民營及混合所有制企業資金占比(33.1%)較上年增長37.8%,首次超過政府來源資金占比(26.04%),占據創業投資資本來源首位。個人投資占比上升至9.73%,較上年增長37.4%。按照資金來源的金融屬性劃分,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資本合計占比11.16%,延續了去年金融機構資本占比大幅增加的趨勢。整體來看,資本市場對創新創業更加認可,創業投資社會參與度明顯提高。
三是創業投資階段整體后移。中國創業投資的投資金額主要集中在成長(擴張)期和成熟(過渡)期,且占比相比往年有所增加。相應地,對起步期項目的投資下降較大,項目占比由2016年的30.30%下滑到2017年的20.76%。
四是創業投資更加關注實體經濟。物聯網與大數據、綠色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獲得資本青睞,新能源和環保業、生物醫藥業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行業占比分別為11.61%和11.38%,較上年大幅提高。隨著模式創新熱度漸微,科技創業逐漸成為下一階段主要特征。
三、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支持企業技術創新
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實施3年多來,重大改革舉措基本落實到位,新的計劃體系、新的項目形成機制、新的管理流程、新的制度環境和新的創新氛圍逐漸鞏固和完善,一系列創新實踐正在釋放改革紅利。
一方面,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大研發任務。隨著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的需求和供給間的矛盾推動構建新型資源配置體系,引導多元化資本投入國家重大研發任務,形成以下幾種模式。
一是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資實施國家重大研發任務,尋求重大項目產業化路徑,帶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目前,科技部已分別與廣東、深圳聯合啟動實施“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合成生物學”兩個重點專項,開展部省聯動創新實踐。二是中央企業采取“業主制”,在高集中度領域依托大型骨干企業組織實施研發任務。科技部與中車集團聯合實施的“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致力打造“中車模式”,將資源分配主導權交給企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及時引導項目產業導向。三是與銀行、金融機構等建立協同工作機制,吸引銀行信貸支持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等。
另一方面,通過政府引導基金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引導全社會力量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投入,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成果轉化投融資體系,科技部、財政部于2011年推出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主要支持方式包括設立子基金、貸款風險補償和績效獎勵等3種。目前,已與投資機構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布局14只創業投資子基金,采取“第三方專業盡調機構+理事會+托管銀行+專業基金管理團隊”的市場化方式運作。子基金總規模約247億元,其中轉化基金出資57億元;到位資金149.25億元,已投資項目130余個,分布在19個省區市,成長期項目數量占55%,轉化國家和地方科技成果的項目數量各占一半,形成良好示范帶動作用。
此外,引導地方實施創新券政策建立普惠性獎補機制。創新券是由政府面向中小企業和創客團隊無償發放,用于向科技服務機構購買創新服務的權益憑證,也是一項地方扶持創新創業的普惠性政策。近年來,在《國務院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等政策的推動下,地方陸續出臺創新券政策。目前,共有北京、上海、天津等17個省(直轄市),安徽、河南、湖北等7個地方在所屬市縣出臺實施創新券政策。2017年,累計發放創新券近40億元,是2016年年底的3倍,支持“雙創”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客團隊持續增加。各地通過創新券政策降低了企業創新成本,促進了產學研融通創新和科技服務業壯大,推進跨區域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
四、各地蓬勃開展科技金融創新探索
2017年,我國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推動地方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創新,引導財政資金逐步向“撥改投”“撥引貸”方式轉變,逐漸形成了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優化了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拓展了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渠道,科技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得到進一步緩解。
例如,重慶市于2017年10月啟動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試點工作,建立了以知識產權、研發投入為基礎指標,以高端人才、創新產品、創新企業為加分指標的知識價值信用指標體系,以及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科技型企業債權融資風險分擔機制,積極探索輕資化、信用化、便利化的債權融資新模式。截至目前,共組建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風險補償基金11億元,發放科技型企業貸款273家、金額7.4億元,目前正在與銀行系統對接,進一步提升貸款效率。
江蘇省于2009年啟動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工作,發展以“首貸”為重點的科技信貸,以政府提供信用保障的方式,通過對貸款損失予以風險補償,鼓勵金融機構向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放低息貸款,其風險責任由省、合作設區市縣(區)、合作金融機構及貸款企業共同承擔。9年多來,“蘇科貸”構建了全省聯動的工作機制,引導13家合作銀行累計向超5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放“蘇科貸”貸款407億元,其中超70%的企業是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下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實際發生不良貸款1.29萬元,占已發放貸款總量的0.3%,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
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自2017年1月開始開展普惠性科技金融試點,建立“建立政策流、技術流、能力流、資金流多流合一評價體系”,將科創企業專利數量、種類、結構及變化趨勢量化為信用評價指標,并通過合理設計融資方案和風險緩釋給予類信用貸款,讓企業將專利技術轉化為“資金流”,有效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創業痛點。
五、培訓體會與有關建議
當前,科技金融成為新的資源配置方式,從由政府主導的單一財政投入,向社會廣泛參與的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多元轉變;從分散、片面的工作手段,向體系化、制度化的政策安排轉變;從先進省市的先行先試,到全國的全面開展轉變。面對新形勢,我們一是要提高認識,將促進科技金融融合發展納入到科技工作全局中統籌考慮;二是要轉變思路,提供針對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務,為企業、金融機構等各方搭建對接平臺;三是要提升能力,掌握各類金融知識,適應多場景融合的工作方式。
下一步,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若干意見》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發展完善科技金融,提出以下工作建議。
第一,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建設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引導各地根據地區企業實際需求,利用社會化的資源組織形式,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金融資本的高效對接,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第二,強化精準服務,建設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平臺。以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工作為基礎,加強與稅務、工商、知識產權等部門的協調對接,發揮政府在企業增信和風險分擔方面的作用,聯合金融機構研究推出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探索服務新模式,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門檻。
第三,加強企業培育,加快高成長創新型企業上市步伐。推動地方建立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培育協調機制,開展跟蹤輔導,為優質高成長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創造積極條件。
第四,線上線下結合,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鏈條。深入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2.0,以“線上服務+線下路演”的方式,按照科技型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特點,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