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全谷 圖片來源:徐州高新區
徐州高新區管委會大樓 圖片來源:徐州高新區
丁德林 開小芹20世紀80年代以來,產學研結合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技術創新的主流模式,對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代表國家有美國、英國、德國等。這些國家從實際出發,完善相關政策和法律,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構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例如,美國的大學科技園、合作研究中心,英國的劍橋科學公園模式、沃里克模式,德國的創新人才培養協同模式都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典范。
1992 年4月,我國設立“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項目,開啟了產學研合作新篇章,推動產業界與高校、科研機構、政府部門之間的深度協作。產學研對接的速度不斷加快和合作模式的不斷創新,使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也在不斷加強。徐州高新區圍繞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發揮作用、合作平臺載體建設、激發合作主體積極性、吸納國內外創新創業資源等問題,走出一條產學研合作新模式。
政府引導下的產學研合作機制
徐州高新區始建于1992年,1993年被江蘇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2012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高新區。20年經開區歷史責任擔當、8年高新區創新蝶變經驗,徐州高新區產學研合作由自發到自覺,從摸索到創新,成為園區轉型升級的重要發展路徑。
產學研合作的動因。徐州高新區高度重視產學研合作,先后與中國礦業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等5家高校聯合建設了“5+1”協同創新聯盟,截至2019年,連續8年主辦了中國安全產業協同創新推進會,并牽頭成立了中國礦山物聯網協同創新聯盟。這些活動的背后是早期創新資源匱乏、企業創新升級動力不足等現實基礎:徐州高新區建立之初,園區高新技術企業僅有4家、專利申請數不足1000件、企業研發機構是個位數。同時,園區產業和企業亟待轉型升級,傳統的工程機械、電子電器、車輛制造等三大主導產業需要邁向高端產業鏈、價值鏈,占有大量比重的傳統加工制造企業迫切需要轉型升級,而徐州高新區作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引領蘇北區域創新發展的重責。因此,徐州高新區角色定位與客觀現實間的矛盾成為加速協同創新的主要動因,產學研合作成為突破傳統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
在實踐過程中,徐州高新區發現自身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存在不少障礙:各方資源劣勢、政策不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問題等。一是資源劣勢。單純依靠市場力量,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難以找到與企業的理想合作對接點,技術創新對企業發展的貢獻較小。一方面徐州高新區范圍內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師范大學及其他高校每年產出大量專利發明,不少發明由于偏離市場需求,被束之高閣。另一方面,企業作為追求經濟利益主體,面臨研發能力較弱等問題,研發人才培養落后于企業發展需要。徐州高新區一些規模企業如格利爾、云意電氣、五洋科技等,雖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但仍疲于研發投入逐年增長,而其他大多數企業由于資金、人才等方面的限制,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二是政策不健全。早期產學研合作仍屬于自發行為,政府定位較為模糊,缺乏完備的產學研合作激勵政策和嚴格的約束規則制度。純粹利益訴求下,合作各方難以達成統一價值觀,協議的履行缺少有效監管;缺乏鼓勵培育創新人才系統政策,創新能力培育可持續性不強;無法建立多層次多渠道資金籌集辦法。三是利益分配機制問題。早期的科技成果分配機制中,存在諸多問題,降低參與主體積極性。例如,高校、科研院所過去科研人員沒有處置權,科研成果處置權歸科研單位所有,科研人員與轉化中介被動接受科研單位主持的收益分配比例,創造、處置、轉化的積極性不能得到有效發揮。
在產學研合作發展過程中,政府的行為經歷了一個由自由放任到管理,再到服務的過程。一是在放任期,政府不干預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合作呈現零星、自發、無序狀態。徐州高新區過去作為經開區,主要肩負引領區域開發、開放,加速發展的職能,著力打造工業強區,而科技創新動能并不足,早期的高新技術企業基本都是高校教授自發創業成果,如華洋通信、中礦大傳動等企業。二是在管理時期,政府推動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合作呈現松散、自覺、有序狀態。徐州高新區在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初期,高舉創新發展旗幟,學習先進發展經驗,各類產學研合作活動轟轟烈烈展開,成立了中國安全產業協同創新推進會、中國礦山物聯網協同創新聯盟、淮海科技創新研究院,建設了“藍火計劃”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中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徐州分中心。三是在服務時期,政府全面服務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合作呈現集聚、自由、活躍狀態。管理與服務的區別在于角色定位的轉變,政府從“行政管理者”成為“經濟服務員”,主要做好政策、平臺、服務等方面保障措施。近年來,徐州高新區由牽頭推動產學研合作走向搭好平臺全面抓好服務,出臺了促進現代產業發展若干政策、促進知識產權發展、鼓勵人才創新創業等一攬子扶持政策。
產學研合作的兩大載體和兩大市場
徐州高新區位于江蘇徐州市南部,先后獲得國家安全產業示范園、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國家火炬安全技術與裝備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礦山物聯網技術成果孵化平臺等稱號。為全面提升產學研合作質效,園區先后高水平建設科技創新谷、徐州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兩大載體平臺,積極搶占國內國際產學研合作創新創業資源。
徐州高新區科技創新谷定位于打造產學研合作核心區,以產業前瞻性技術、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為研究重點,以推進先進技術產業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為目標、整合各類創新要素、集聚國內外科技資源,健全和提升現有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立由政府引導,投資主體多元化,國內外一流人才團隊參與的產業技術集聚區。
科技創新谷規劃區及周邊建有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師范大學等6所高校,2個國家級產業園區,國家礦山安全重點實驗室、國家礦震工程研究中心等15所國家級創新平臺,可承接各類創新溢出,又可以使各類創新成果迅速產業化。采用“1+N”的架構模式,建立研發平臺、孵化平臺、融資平臺、成果展示與交易、知識產權服務等功能模塊。
截至2019年7月,科技創新谷先后舉辦了115場(次)產學研對接活動,紅泥夜話沙龍活動成為特色活動,全面落實人才和企業優惠政策,爭取和兌現落實扶持資金1億多元。建設院士團隊4個,引進國家級人才12名,江蘇省、徐州市雙創人才25名,各類創新創業人才3000多人。集聚各類研究院所等創新服務平臺20個,入駐各類產業研究院(所、室)16家,孵化器5個、國際轉移中心4個。
徐州高新區產業研究院以促進徐州市主導產業提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為發展目標,以吸引集聚各類研發機構進駐為建設路徑,以組織開展產業科技創新為主要工作。重點圍繞高端裝備、汽車及零部件、安全科技及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等產業,建立若干個隸屬于徐州市產業研究院的研究所。
徐州高新區產業研究院采取專家咨詢委員會-研究院-若干所(分公司)方式組建,實施事業單位方式管理,公司化方式運營。搭建以研究院與基金投資人、管理人交流互動為核心的創投中心,推動經驗分享、項目創新和成果落地。成立專門招商服務機構,承接研發項目。截至2019年7月,徐州高新區產業研究院已建設了新西蘭今典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究院、江蘇電力技術創新研究院、徐州淮海科技創新技術研究院等15家產業技術研究院。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2家,開展技術交流合作52次,特色產業培育取得新突破。
針對國內市場方面,徐州高新區注重發揮區位優勢構建合作網絡。徐州作為京滬鐵路、隴海鐵路、膠新鐵路交匯處,又是京滬高鐵、徐蘭高鐵和京福高鐵交匯點。徐州至北京或上海僅需2.5小時,1小時可到達南京、合肥、濟南、鄭州等城市。徐州高新區立足本地創新資源,充分依托區位優勢,積極對接國內高校及科研院所,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
在本地網絡建設方面,徐州高新區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創業資源,與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師范大學、徐州工程學院、徐州醫科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推動科教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創新優勢。例如,推動中國礦業大學和園區內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合作,成立了中國首家礦山安全智能物聯網科技產業聯盟;與江蘇師大、徐州醫學院等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將園區作為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截至2019年7月,徐州高新區充分發揮中國礦業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徐工集團研究院等企業研發中心的作用,承擔省級以上重點項目20余項,聯合開展技術研究300余項,突破了礦山物聯網2.0關鍵技術,建設礦山物聯網研發中心。
與此同時,徐州高新區搭建產學研合作信息平臺App,搜集各企業(主要是中小企業)的技術需求,并幫助企業尋找合適的技術供給單位。根據技術需求,依托區位優勢,明確京滬線、隴海線重點對接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京滬線北包括中科院熱物理研究所等15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京滬線南涵蓋南京大學等18所高校;隴海線主要包括西安交通大學等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組織了院士專家行活動,推動浙江大學、吉林大學、青島科技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徐州中心掛牌運作,35家園區企業與東南大學等高校成功建立了校企聯盟。
在國際市場開拓方面,徐州高新區充分利用徐州作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節點城市優勢,擴大雙向開放。為搶占國際創新創業資源,著重推動“一平臺一賽事兩中心”建設,推動企業研發國際化、建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和跨境孵化加速中心,舉辦國際名校創新創業大賽。
“一個平臺”,即建立國際化的企業研發平臺。這是推動創新能力跨越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政策鼓勵企業到海外投資建立或并購國外研發機構,與國內研發形成優勢互補。例如,徐州高新區企業精創電氣在美國加州設立美國硅谷冷鏈物聯網研究院,截至2019年7月研發成果轉化18項,相關產品被應用于食藥行業、冷庫行業及冷鏈運輸行業,獲得青島海爾、海信集團等大客戶的年度訂單;格利爾與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合作,建立LEDORA 電子有限公司,聘請該校教授擔任研發總監。
“一場賽事”,即國際名校創新創業大賽,這是徐州高新區聯合國際大學創新聯盟共同舉辦的品牌活動。2018年,舉辦了德國專場和美國專場。在德國,吸引了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海德堡大學、歌德·法蘭克福大學、法蘭克福科技大本營等著名大學和孵化器項目參賽,7個獲獎項目落戶徐州;在美國,12個高科技初創企業脫穎而出,其中5個項目落戶徐州。
“兩個中心”,即建設跨境孵化加速中心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這是徐州高新區引進海外創新人才和先進技術的重要手段。徐州高新區分別在美國、德國、英國、法國4個國家建立跨境孵化加速器,成立了中加、中俄、中德等3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截至2019年7月,成功舉辦了首屆徐州—中德技術轉移對接活動、兩屆俄羅斯國際技術轉移對接會、三屆中加國際技術轉移對接會等活動。
產學研合作的基礎和三大驅動要素
徐州高新區圍繞產學研合作,筑強協同創新合作基礎,利用項目、競賽、創業等三大抓手,推動各類創新主體在產品開發、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隊伍建設、成果轉化、對外交流等方面開展深度廣泛的合作。
為厚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物質基礎,徐州高新區大力支持科技創新載體平臺建設,支持產業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對新認定的企業研究院、協同創新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對新建的專業技術或綜合科技服務平臺,按照項目技術和設備投資的10%進行補助,截至2019年7月已建設各類企業研發中心278個。每年安排1.5億元財政創新支持資金投向企業,推動一批中小企業通過產業創新實現了迅速壯大和成功轉型。例如,徐鍛集團通過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段正澄科研團隊進行精準創新,完成了小型壓力機數控化改造,成為我國新一代“智能鍛壓設備系統集成商”領軍企業。為確保各類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徐州高新區設立了多只產業投資基金,總額達105億元,包括安全產業投資基金10億元,電子信息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30億元,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基金20億元等。
項目驅動是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重要介質。徐州高新區以國家、各部委、江蘇省科學基金資助的縱向科研項目,以及學校與企業簽訂的橫向科研項目等為驅動,發揮項目媒介作用,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形成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合作關系。一是政策支持項目申報。企業當年承擔國家、江蘇省級科技計劃重點技術研發項目,徐州高新區按國家、江蘇省撥經費的20%予以獎勵,對于重大關鍵技術項目,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進行。二是強化重點產業項目研發。在江蘇省科技廳的支持下對安全產業創新發展實施了重大產業創新項目聯合招標。截至2019年7月,已推動完成礦山安全方面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1項、江蘇省級以上火炬計劃項目8項、國家創新基金項目5項。三是完善項目合作機制。針對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建立從立項到產業化的全過程合作機制,共同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的新突破。對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給予獎勵補助。
競賽驅動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關鍵舉措。基于此,徐州高新區鼓勵園區企業和科研院所積極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活動,并舉辦了徐州高新區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這些競賽旨在通過開展廣泛的技術競賽和交流,促進企業界、科教界的人員、學生及大眾深度參與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一是激發了協同創新活力。創新創業賽事參賽對象主要包括科技創新團隊、科技型企業,擁有科技創新成果和計劃的團隊都可參加,這為初創企業提供一條展現自我、尋求合作的成長道路。2018年,徐州高新區組織開展了“徐高新杯”科技創新創業大賽,50多個團隊參賽。二是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通過這些競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吸納包括銀行、創業投資機構在內的社會各方力量廣泛參與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投入。2018年,通過創新創業大賽,幫助中小企業與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江蘇銀行等10家金融機構進行對接,完成融資近2000萬元。三是打造創新創業品牌。大賽既推動技術、人才的交流,又宣傳了徐州高新區的人才、產業、科技等扶持政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徐州高新區創新創業事業。
創業驅動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生力量。徐州是江蘇省高校集聚數第二的城市,大學生和教授創新創業是徐州高新區創新發展的重要特質,也是促進產業協同創新的內生力量。一是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為全面承接徐州市及周邊城市大學生創業企業入駐創業,先后建設了大學生創業園產業化基地、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獲批建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江蘇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5個,建立“產業聯盟—產業研究院”和“孵化器—加速器”雙條創新創業鏈條。二是鼓勵創業創新實踐。鼓勵高校教授和學生進行創業實踐,成立初創型科技公司,積極加強指導服務,通過設立研發項目、競賽獎金和雙創基金、開展創業培訓、優選創業導師等方式,有效地解決了科技企業在初創期發展時面臨的融資、管理、技術、人才、市場等方面存在的難題。三是完善企業孵化機制。充分利用淮海創新研究院等各類產業研究院和產業聯盟,建立基于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以創業驅動的企業孵化機制,可以實現社會資源與企業資源的對接和整合。
徐州高新區結合原省級經開區背景和科技創新需要,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探索出切合實際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有效地提高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具有一定借鑒意義。然而,由于體制機制問題、社會管理職能較弱等因素導致依然存在合作深度不夠、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產業聯盟作用不明顯等問題。
筆者認為,徐州高新區可在四個方面重點發力。一是加大政府投入,設立產學研合作引導基金。針對產學研合作后勁不足和資金缺乏等問題,通過設立引導基金,從政府層面支持產學研合作,為合作深入持久開展提供助力,探索建立中試風險補償基金,解決科技成果中試風險等問題。二是完善產學研合作信息平臺,加強產學研的溝通交流。針對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出現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要建立完善信息平臺,加強學校、科研單位和企業的信息溝通,實現產學研合作的技術需求方和供給方的無縫對接。三是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針對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知識產權保護容易陷入劣勢地位的問題,加強合作過程中間的知識產權保護,完善保護機制,切實保護好專利發明人的利益。四是推動合作機制和模式不斷升級,化解各類制度障礙。不斷調整利益分配機制,制定更多鼓勵和扶持政策,明晰科研成果的權益及科研成果處置權歸屬,提高產學研合作效率和效果。
(作者單位:徐州高新區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