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長沙高新區
宋捷
“十三五”期間,湖南省新增郴州、常德和懷化3家國家高新區。截至“十三五”期末,湖南省共有8家國家高新區,數量位居全國第6位,中部6省第3位。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湖南省國家高新區經濟增長質量不高。
筆者認為,湖南省國家高新區應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抓手,培育和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產業,著力做好“六個優化”,將高新區建成湖南省先進制造業高地引領區、科技創新高地示范區、改革開放高地先行區,為湖南省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南新篇章提供強力支撐。
2020年7月,國務院頒發《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提出新要求。本文擬以國務院文件為指導,以科技部火炬中心《2020年國家高新區綜合發展與數據分析報告》為依據,以湖南省國家高新區為重點,對標全國、中部地區國家高新區,分析該省國家高新區發展情況,提出以“六個優化”為抓手,加快高質量發展對策措施。
一、湖南省國家高新區在全國總體排名情況
(一)2020年湖南省國家高新區在全國總體排名情況
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2020年度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評價結果。湖南省有8家國家高新區參與評價。其中,長沙高新區位列全國第14位,較2019年度下降3位;株洲高新區排名第34位,下降7位;益陽高新區排名第68位,下降5位;湘潭高新區排名第72位,上升2位;衡陽高新區排名第84位,上升1位。排名在百位之后有3家,分別是懷化高新區排名第141位,上升9位;常德高新區排名第148位,下降1位;郴州高新區排名第168位,下降54位。
(二)“十三五”期間湖南省國家高新區全國總體排名情況
“十三五”期間,湖南省新增郴州、常德和懷化3家國家高新區。截至“十三五”期末,湖南省共有8家國家高新區,數量位居全國第6位,中部六省第3位(湖北省12家,江西省9家)。
(三)湖南省國家高新區全國總體排名情況分析
從湖南國家高新區“十三五”期間排名變化情況可知,一是長沙高新區穩居國家高新區前15位,進入第一方陣。長沙高新區按照“挺進全國十強、爭創一流園區”目標,總體排名連續四年實現進位,由2015年的第15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11位。從國家高新區總體排名情況看,排名前10位的國家高新區競爭非常激烈,呈現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態勢。2019年,盡管長沙高新區取得較大發展,但是,由于在“國際化和參與全球競爭能力”等指標上存在較大差距,使得排名下降3位,被緊跟在后的上海紫竹高新區、南京高新區和濟南高新區超越。
二是株洲等高新區在相對范圍內排名略有升降。株洲高新區在20-30位、益陽高新區在60位左右、湘潭高新區在60-70位、衡陽高新區在80-90位、常德高新區在145-148位、懷化高新區在140-150位之間徘徊,進步不大。
三是郴州高新區下滑幅度過大。郴州高新區2015年被批準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從2016年到2019年排名逐步上升。2020年排名第168位,一次性下滑54位,成為科技部火炬中心督導談話園區。
二、湖南省國家高新區總體發展情況
(一)湖南省國家高新區成為支撐該省產業園區發展壯大的主力軍
在《湖南省2019年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綜合評價情況通報》中,該省134家產業園區平均87.75分,高新類園區平均97.04分,經開類園區平均84.08分。8家國家高新區平均109.27分,分別比湖南省產業園區、高新類園區和經開類園區平均分高21.52分、12.23分和25.19分。從《湖南省開發區2020年年鑒》可知,8家國家高新區以占該省產業園區數量的比重6%,主要經濟指標占該省20%以上。其中,工業企業占湖南省的21%;制造業企業占湖南省的19.2%;高新技術企業占湖南省的29.3%;從業人員占湖南省18.4%;園區生產總值占湖南省的20.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湖南省的21.5%;技工貿總收入占湖南省的21.8%;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湖南省的22.55%;利潤總額占湖南省的17.6%;上繳稅金占21%;專利授權數占38.1%;固定資產投資占湖南省的18.7%;實際利用外資占湖南省的19.2%。
(二)湖南省國家高新區成為帶動湖南省高新區發展的主引擎
據《湖南省開發區2020年年鑒》,湖南省現有省級及以上高新區44家。8家國家高新區以占省級及以上高新區數量的18%,主要經濟指標占湖南省省級及以上高新區的30%。其中,工業企業占比為35.8%;制造業企業占比為36.3%;高新技術企業占比為37.5%;從業人員占比為33.9%;園區生產總值占比為36.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為34.2%;技工貿總收入占比為36.2%;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比為34.0%;利潤總額占比為36.2%;上繳稅金占比為35.6%;專利授權占比為43.0%;固定資產投資占比為33.6%;實際利用外資占比為35.3%。
(三)以國家高新區為龍頭的省級以上高新區成為湖南省產業園區創新引領發展的主陣地2019年,湖南省高新區擁有省級及以上研發機構1216家,占該省產業園區的72.6%。其中,國家高新區擁有省級及以上研發機構957家,占湖南省產業園區的57.1%;共建省級及以上創新孵化載體143家,占該省產業園區的47.4%;擁有本科以上學歷從業人員 29.3萬,占該省產業園區的57.3%。高新區平均擁有省級及以上研發機構數28.3家,同比增長42.7%;平均擁有孵化載體3.3家,在孵企業數為221家,同比增長分別為29.3%、18%。高新區企業萬人新增發明專利授權數平均18.8件,同比增長21%;人均技術合同交易額1.04萬元,同比增長44.5%;萬人新增知識產權數(含注冊商標)337.6件,同比增長3.3件。高新區平均擁有省級產業服務促進機構數7.1家,同比增長60.5%;平均擁有高新技術企業71.9家,同比增長69.5%。
三、湖南省國家高新區與全國、中部地區國家高新區對比分析
(一)2019年全國高新區總體發展情況
2019年,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園區生產總值12.14萬億元,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2.3%;國家高新區上繳稅費總額18594.3億元,占全國稅收收入11.8%。國家高新區有14.1萬家企業納入統計,從業人員2213.5萬人;實現營業收入385549.4億元、工業總產值240262.0億元、凈利潤26097.4億元、上繳稅費18594.3億元、出口總額41371.5億元,除上繳稅費同比略有下降外,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凈利潤和出口總額同比增長分別為11.4%、8.0%、9.1%、11.0%。國家高新區持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調結構轉方式成效持續顯現,高新區經濟逐步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二)湖南省國家高新區與全國、中部國家高新區對比情況
就實際情況而言,湖南省國家高新區發展速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9年,湖南省國家高新區除企業、出口總額增速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外,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凈利潤和上繳稅收增速呈現負增長,尤其是上繳稅收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2.5個百分點,表明該省國家高新區經濟增長質量不高。
湖南省國家高新區平均規模低于全國、中部國家高新區平均規模。2019年,湖南省國家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平均規模均低于全國平均規模。其中,營業收入全國排名第15位,中部地區排第6位;僅為湖北省(2176.8億元)的2/3。尤其是凈利潤、上繳稅收、出口總額僅為全國的一半。與中部地區國家高新區相比,園區生產總值、從業人員、工業總產值高于中部地區國家高新區平均規模;出口總額基本持平;其他均低于中部地區國家高新區平均規模,凈利潤、上繳稅收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凈利潤不足湖北省平均規模(175.8億元)的一半;上繳稅收不足安徽省平均規模(111.0億元)的1/2。
湖南省國家高新區萬人平均經濟效益低于全國、中部國家高新區平均水平。2019年,湖南省國家高新區萬人平均經濟效益,除工業總產值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外,其他均低于全國、中部國家高新區平均水平,凈利潤、上繳稅收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湖南省國家高新區企業規模高于全國、中部國家高新區水平,但是“大而不強”。企業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平均規模高于全國、中部地區國家高新區平均規模,且工業總產值高于全國平均規模近40%。但是,其他指標低于全國、中部地區國家高新區平均規模。這就說明湖南省國家高新區企業“大而不強”。創新型企業數量太少,2019年全國國家高新區有2125家瞪羚企業和218家獨角獸企業,湖南省國家高新區僅有34家瞪羚企業和1家獨角獸企業。
湖南省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與全國、中部國家高新區對比,有強有弱,在技術合同交易額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截至2019年,湖南省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與全國、中部國家高新區對比,研發機構、在孵企業園區平均數量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且高于中部地區國家高新區平均水平;在技術合同交易額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湖南省國家高新區技術合同交易額總數僅為湖北省國家高新區總數(333.2億元)的20%。
綜上所述,湖南省國家高新區與全國、中部地區國家高新區相比,總體排名落后,短板十分明顯,發展質量不高,突出體現在增長速度不夠快、龍頭企業不夠多、產業規模不夠大、創新能力不夠強、體制機制不夠順、園區布局不夠優等問題。
四、加快促進湖南省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根據2020年度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評價情況分析,湖南省國家高新區要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湖南省政府《關于創建“五好”園區、推動新發展階段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宗旨,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抓手,培育和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產業,將高新區建成湖南省先進制造業高地引領區、科技創新高地示范區、改革開放高地先行區,為湖南省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南新篇章提供強力支撐。筆者認為,應著力做好“六個優化”。
(一)優化國家高新區全省發展格局,加快高新區提質升級。以湖南省“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為導向,優化國家高新區發展布局,加快提質升級,到2025年將長沙高新區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株洲等高新區建成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
一是加強國家高新區創建工作,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階段、不同發展基礎和創新資源等,對符合條件、有優勢、有特色的省級高新區加快“以升促建”工作,力爭“十四五”期末實現國家高新區地市全覆蓋。二是制定《湖南省省級高新區認定和管理辦法》,圍繞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拓展發展空間、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目標,推進省級高新區布局,力爭2025年省級高新區達到60家以上。三是大力推進全省高新區爭先進位。按照《科技部關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通知》和《湖南省高新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要求,全力抓好高新區爭先進位工作。對全國排名靠前、進位明顯的國家高新區,全省排名靠前、增長明顯的省級高新區,在科技項目、創新團隊、創新平臺、創新載體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優化國家高新區自主創新能級,聚集高端創新資源。國家高新區要面向國家戰略和湖南省產業發展需求,圍繞湖南省提出的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七大計劃”,全力推進科技創新。
一是以骨干企業為主體,聯合高校院所建設市場化運行的高水平實驗設施、創新基地。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跨國公司等創新資源,聯合設立新型研發機構、分支機構、研發中心。通過產學研合作、“揭榜掛帥”等方式整合湖南省內外創新資源開展聯合攻關,布局百項重點技術攻關項目。大力培育新型研發機構等產業技術創新組織。二是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聯合骨干企業與湖南省內高校深化產教融合,組建產教聯盟,共建共管二級學院、產業學院和實訓基地,協同培養人才。推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建設,面向全球引進一批科技頂尖人才與產業領軍人才。三是積極對接國家創新平臺,爭取國家重點實驗室、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落戶高新區。探索建設概念驗證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加快建設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分市場或工作站。
(三)優化國家高新區特色主導產業,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
國家高新區要瞄準湖南省實施先進裝備制造業倍增、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等“八大工程”目標,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一是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構建省市區三級聯動的特色主導產業支持政策體系,引導高新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形成國家高新區“兩主一特”發展格局,推進產業差異化協同發展。二是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實施一批引領型重大項目和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構建多元化應用場景,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數字經濟、平臺經濟、智能經濟和分享經濟持續壯大發展,引領新舊動能轉換。三是加速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瞄準戰略性新材料、新一代半導體、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完善“一產業、一平臺、一(政策)體系”的專業化服務。
(四)優化國家高新區創新主體結構,激發企業創新發展活力。
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一是著力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科技型領軍企業。圍繞前沿技術、新興產業、市場需求、企業規模、人才團隊等要素,制定科技領軍企業培育清單,遴選認定一批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科技領軍企業。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國家和省級產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領軍企業牽頭制定國際、國家、行業技術標準,搶占技術標準話語權。二是著力培養高成長性科技企業。構建多層次遞進式培育體系,根據隱形冠軍、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不同發展梯度,在研發投入、成果轉化、人才引進等方面精準施策。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推動一批潛在高新技術企業逐步完善條件,實現升級。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數據庫,實施分級管理、分級服務、分級扶持。三是著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圍繞產業高端化、產業上下游發展,大力培育為特色主導產業配套的零部件企業。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認定制度。建立多元化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培育路徑。支持專業化孵化器、眾創空間培育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強專業化孵化器、眾創空間在重點地區和細分領域的梯次布局。加快實現國家級、省級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在高新區的全覆蓋。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孵化情況列入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五)優化國家高新區開放創新力度,推動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
一是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戰略,建立跨區域長效合作機制,深化與北上廣深等地創新協同、成果對接、平臺共建、資源共享。湘南湘西地區高新區要積極主動做好承接科技成果轉化、產業轉移等工作。二是充分發揮國家高新區示范帶動作用,鼓勵長株潭國家高新區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強與洞庭湖地區、湘南地區、湘西地區高新區對口合作與交流,探索異地孵化、飛地經濟、伙伴園區等模式。三是以加快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契機,深化與全球創新型高地的戰略合作,通過共建海外創新中心、海外創業基地和國際合作產業園,深度融合國際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大格局,依托世界制造大會、中非經貿博覽會等,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人才交流、技術交流和經貿合作。
(六)優化國家高新區營商服務環境,探索現代化治理模式。
國家高新區要加大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力度,積極探索現代化治理模式。
一是制定促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法規。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對標上海、廣東、江蘇等先進省市,研究制定《湖南省促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國家高新區所在地政府要切實承擔起高新區建設的主體責任,立足高新區主責主業發展需求,統籌高新區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創新資源配置,給予高新區充分的財政、土地等政策保障,提高高新區現代化治理能力。二是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湖南省園區賦權指導目錄》在全省高新區落實。在國家高新區開展商事制度試點改革,放寬市場準入,簡化審批流程,全面實行“證照分離”“照后減證”,加快推進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加速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建設,實現“一證通辦”“一碼通辦”“一網通辦”“全城通辦”“跨省通辦”。在國家高新區推廣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湖南)自貿區等相關先行先試政策。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要求,打造“環節最少、效率最高、服務最優、風氣最好”和“服務零距離、業務零差錯、工作零積壓、企業零投訴”的一流高新區。三是加大科技金融服務力度。推動商業銀行在國家高新區設立科技支行,為創新型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推動國家高新區率先實施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風險補償試點。國家高新區要設立種子基金、產業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引導資金等,搭建金融、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綜合服務平臺。探索國家高新區符合條件的國有創投企業建立跟投機制。符合條件的國家高新區開發建設主體要積極開展上市融資工作。四是建設綠色生態園區。編制發布國家高新區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嚴格執行區域限批制度。開展《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完善循環產業鏈條,推動形成產業循環耦合。加大產城融合發展,著力提升高新區信息化水平,完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五是進一步深化國家高新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要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按照因時、因地、因事、因人原則,優化高新區經濟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優化管委會管理架構,推行大部門制,加強科技創新職能配置,實行扁平化管理。探索建設、運營、招商和服務的市場化模式。創新選人用人機制,探索實行全員聘任制、績效考核制等。加快建立更加精簡高效的管理體制、更加靈活實用的開發運營機制、更加激勵干事創業的干部人事制度、更加系統集成的政策支持體系,實現國家高新區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上率先、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率先、在振興實體經濟上率先,奮力走在湖南省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前列。
(作者系國家高新區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