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兵友
戰略科學家和領軍科技人才培養,一直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不斷壓擔子、優環境,我國持續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國際視野、胸懷國家戰略、支撐國家科技快速發展的戰略科學家。
其中,許多人正是由于在青年階段就承擔責任明晰、壓力重大的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從根本上加快其成長速度。比如,如果以1956年我國原子彈和導彈研制起步時間計算,在獲得功勛科學家稱號的23位“兩彈一星”科學家中,當時有19位科學家年齡在45歲以下,占82.61%;8位科學家年齡在35歲以下,占34.78%。也就是說,正是“兩彈一星”工程,培養造就了一大批當時的青年科學家。
為更快更好地培養國家戰略科技人才,支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在前期試點基礎上,從“十四五”開始,根據領域和專項特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采取專設青年科學家項目或項目下專設青年科學家課題等多種方式,陸續在各重點專項中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其中,在“十四五”首批啟動的重點專項2021年申報指南中,約80%的專項擬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這是直接由國家牽頭組織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培養第一個項目。該政策落地,不僅符合國家科技人才發展需求,符合科技人才卓越成長的規律,也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置青年科學家項目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給杰出青年科研人員搭平臺、壓擔子,使其通過真正當主角而在短期內能夠挑大梁,或者具備挑大梁的資格和能力。這項工作自“十四五”正式實施以來已推進近4年時間,我們需要從項目的設計開始進行認真反思,判斷該項國家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戰略計劃是否達到預期,以期為未來青年科學家項目發揮更好的作用提供必要借鑒。
一、青年科學家項目人才培養邏輯關系
為深入探討這一問題,我們擬用一個青年科學家項目人才培養邏輯關系模型,簡稱“飛機模型”進行分析。之所以稱之為邏輯模型,是其基本反映這項國家戰略工作以項目為載體,構成青年科學家培養的三重邏輯關系。同時,這個模型的形狀類似飛機,與青年科學家起飛的意愿和項目設計的初衷緊密契合,被簡稱為“飛機模型”。
分析這一問題前,我們必須清楚青年科學家項目與其他項目間的根本區別,這是此類項目更應該受到關注的原因。首先,此類項目本質上是一個由國家主導的未來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培養項目,所以項目實施目標和考核指標中重視人才成長明顯強于重視成果產出,是此類項目的重要特色。其次,承擔此類項目的青年人員大都具備3個典型特點,他們基本上是青年科研人員中的佼佼者,具備極強的進取心和很高的培養潛質,以及卓越發展的內在條件,是此類項目設置的前提條件。第三,項目承擔者是一批勇于承擔國家科技創新重任、敢于挑戰科技未來的踐行者,這是此類項目設置的根本保證。
可以說,青年科學家項目應成為國家目標和個人積極性完美結合的典范,是國家系統培養杰出青年科學家的重要舉措。
二、加速優秀青年科學家卓越成長的思考
讓部分優秀青年科學家通過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盡快脫穎而出,成為國際國內著名的戰略科學家和優秀行業科技領軍人才,或者為其未來向此類科學家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是新時期我國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的重要改革舉措和宏偉戰略目標,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設計的根本初衷,是構成這次國家重任的核心內容,也是評價項目實施是否成功的關鍵標志。
青年科學家項目的設計主要體現在其申報要求中,這是此次分析的著力點。
2024年青年科學家項目申報指南這樣表述:“為給青年科研人員創造更多機會組織實施國家目標導向的重大研發任務,針對有望產生新理論、新方法的重大創新方向,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鼓勵青年科學家大膽探索更具創新性和顛覆性的新方法、新路徑,更好服務于重點專項總體目標的實現。”
我們可以對申報指南的字面意思從兩個維度進行理解。
一種理解可能是:這次任務設計提供的是一種“機會”,即國家給青年科研人員提供的直接承擔重點研發任務的機會,也是直接為重點專項總體目標實現提供支撐的機會。其傳導的主要含義是青年科學家項目主要是由青年科學家參與的一項科研活動,是重點專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仔細分析,其中并沒有培養戰略科學家或領軍人才的明確描述。這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如果承擔者能夠主動把握這次機會,積極與其卓越發展的人生目標相結合,就可能為成為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奠定堅實基礎。但即使成功了,也只能算作項目實施的意外收獲,而不像是指南所給出的發展方向。另一種可能是如果承擔者并沒有在意這種機會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可能僅是其承擔眾多項目中增加一個項目而已。
另一種理解可能是:這就是一個“項目”。既然僅是一個項目,那么,盡管此類項目與其他項目在“大膽探索”與“創新性和顛覆性”上有部分區別,但只是項目申報提出的“創造更多機會”和“服務于重點專項總體目標的實現”的“軟要求”,而不是項目完成后能夠出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的“硬指標”。這種“軟要求”是否能夠讓承擔者切身感受到,這是需要必須實現或必須力爭實現的重大國家任務和民族責任,具有足夠的戰略份量,能夠形成壓擔子的態勢;是否能夠通過項目實施真正讓承擔項目的青年科學家脫穎而出,成為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或者鋪平其成為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的道路,結果就很難預測。試想,一個舒舒服服就可以完成的項目,又怎能加速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的產生?
因此,總結目前青年科學家項目的設計,有4個方面確實值得商榷。一是如何正式向承擔項目的青年科學家發出一個明確的目標導向信號,即這類項目承載的是國家重大使命,是國家未來科技人才培養重任,也是優秀青年科研人員的重大責任;二是如何將項目承載的重擔顯性化、明確化、指標化,真正讓承擔者感受到其厚重的份量,真正能吸引有遠大目標、宏偉抱負與膽量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參與;三是如何形成強烈的壓擔子態勢,以凝聚青年科學家的力量,激發青年科學家的斗志;四是如何形成精準的壓力傳導,讓承擔者感受到只有快速、高質量地推動自身卓越發展,成為國家未來科技創新棟梁,才不辱使命。
這其實深刻反映該項國家級重大人才培養工程的初衷是否能夠真正通過項目立項得到落實的問題。讓部分優秀青年科學家承擔科研重任,目的是給他們壓擔子。如果設計本身所包含的任務份量就沒有達到相應的程度,相應的責任傳導也落實不到位,保障機制不足,不僅可能起不到應有的效果,也可能給承擔者造成導向錯覺,從而很難讓承擔者將主要精力聚集到卓越發展上。
這種現象從對部分重點專項青年科學家項目的調研中得到印證。調研發現,在項目申報階段甚至承擔項目之后,許多青年科學家項目申報者或承擔者其實并未真正理解項目設計的真實目的,最普遍的理解是國家給年輕人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有了國家級項目就有了一定經費,可以繼續從事科研工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研究目標并非圍繞與國家戰略目標緊密結合的個人卓越發展目標進行設計;研究內容主要是對以前研究工作的延續,技術路線也很少采取原創性、顛覆性的設計。所以,很少會有人感受到其責任重大、壓力巨大。造成壓力失傳,卓越成長動力不足等問題的存在。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建議未來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設計中,繼續發揮好杰出青年科學家培養的國家主導作用,摒棄項目設計思路,堅決貫徹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認真研究優秀青年科學家卓越發展規律和培養機制,使青年科學家項目發展成為未來我國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成長的搖籃。
(作者系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研究員)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