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偉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人才是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具體到工業戰線,就是要積極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堪當制造強國建設重任的棟梁之材。
一、新時代制造強國所需人才的匱乏,嚴重掣肘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縱觀我國人才發展現狀,與新時代制造強國的需求相比,存在諸多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興產業人才匱乏,難以滿足產業需求。隨著我國各項政策的落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對專業化人才需求的大幅提升。而我國高校專業設置、培養方案、課程設計、專業教材難以做到實時跟進和更新迭代,導致“產教”存在脫節情況,使應屆畢業生到崗后至少需參與1-2個項目才能勝任工作。這成為人才缺口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二是人才結構比例失調,影響產業健康發展。當前,我國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就,迎來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速對高端化、專業化人才有著更大需求。事實表明,我國制造業的高端人才、大國工匠、卓越工程師、優秀技工等各類高層次人才嚴重短缺。
三是人才地域分布失衡,阻礙產業協調發展。我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產業集聚,經濟總量大、發展速度快、待遇條件相對較好,人才集中度較高。中西部地區依靠豐富的礦產資源優勢形成一批特色產業基地,但受交通區位、就業氛圍、發展空間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限制,人才供給量明顯不足。近年來,隨著我國一線城市“搶人大戰”的展開,導致高端人才分布更加不均衡,進一步形成人才流動中的“馬太效應”。因此,解決人才分布的區域不均衡性問題,是助力制造強國建設的當務之急。
二、工業生產勞動教育是夯實我國制造強國人才基石的重要途徑
培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除了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人才結構等方面進行改革外,更重要的是應從義務教育階段對青少年開展工業生產勞動教育,普及工業理念,傳播工業精神,讓更多青少年認識工業、熱愛工業、投身工業,從而夯實我國制造強國人才基石。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工業生產勞動被列入勞動課的10個任務群之一,正式作為一門獨立且必修的課程。這對涵養我國中小學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提升工業強國建設素養、科學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進而培養一批能夠滿足新時代制造強國建設需求的接班人將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一是涵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價值觀是勞動素養的核心內涵。長期以來,各地區和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堅持教育與工業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實踐育人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中小學和家長群體認為,從事工業生產勞動是一份沒有“社會地位”甚至“不體面”的工作,將其看作“苦臟累”的代名詞,出現了“寧送外賣不去工廠”“寧可低薪出入高檔寫字樓,也不愿拿更高的待遇從事生產勞動”的怪相。究其原因,是我國大眾對工業生產的認知存在誤區。要改變這一現象,除了健全完善相關政策外,更重要的是要改變這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而工業生產勞動在育人方面具有獨特價值,通過工業生產勞動課程和教師指導,能夠使中小學有機會了解到我國工業從小到大、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學習到一代又一代工業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工業精神,從而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工業生產勞動觀,崇尚工業生產勞動、尊重工業生產勞動,增強對工業生產勞動者的感情。
二是提升工業生產素質素養。我國在較長一段時間里,基礎教育和工業系統彼此之間處于基本封閉狀態,中小學校不會組織學生進工廠,多數工廠也不愿意接待學生參觀。當前,工業生產勞動教育要求學生走出學校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使學生可以通過工業生產勞動掌握基本科學知識,開拓自身視野,培養工業生產的興趣,從而提升工業素質素養。同時,通過工業領域勞模、工匠、工程師、企業家等的言傳身教及學生的實踐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工業化意識、工業思維和實踐能力,如創新意識、質量意識、安全意識,創新思維、成果轉化思維,運用知識和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促進學生不斷提高工業文明素養,進而成為未來工業發展所需的棟梁之材。
三是助力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前,不少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活動,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但在中小學階段,學校開展這方面工作卻大為減少,使很多學生對自身未來職業的選擇和規劃處于迷茫中。較為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高考填志愿選專業時,由于對名稱專業性強且種類眾多的工業行業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很多學生靠“感覺”填報,使以后的職業選擇具有很大的被動性、隨機性和盲目性,難以使自身的愛好、特長與專業相結合。而興趣與特長的培養是職業規劃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工業生產勞動教育作為必修課的開設,有利于學生在多樣化學習中發掘興趣、發展特長,增強投身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工業勞動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職業啟蒙教育。
三、為工業生產勞動教育實施提供堅實保障
與其他領域相比,工業生產勞動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有些活動只是憑著自身理解在摸索中展開,教學場所、課程設置、專業教師等還有較大提高空間,安全保障措施和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必須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
一是提高重視程度,建立健全體制機制,鼓勵更多的工業企業開放優質資源,建設一批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為青少年開展勞動教育提供重要場所;二是加大對工業生產勞動教育落地層面的指導和監督,推出一批優秀的生產勞動教育課程,加強專業化師資隊伍培訓,提高工業生產勞動教育質量;三是強化多部門協同,形成社會合力,加強工業和信息化、教育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相關方面的對接和溝通,實現資源互補,互通有無,為開展工業生產勞動教育提供保障。
(作者系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工業遺產研究所副所長)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