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光輝
江蘇省科技系統圍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推進高新區新質轉型升級,奮力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新質生產力引領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經濟大省挑大梁提供堅強有力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家高新區發展建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2023年7月,總書記在蘇州工業園區考察時強調,高科技園區在科技自立自強中承擔著重大而光榮的歷史使命,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不斷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引領產業升級。
江蘇省科技系統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圍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推進高新區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聚力創新,聚焦融合,奮力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新質生產力引領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經濟大省挑大梁提供堅強有力支撐。
高新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江蘇省現建有18家國家高新區,實現設區市全覆蓋,數量全國第一,經濟規模約占全國的1/7,科技創新氛圍濃厚,產業創新百舸爭流,奠定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厚實基礎。
一是綜合發展實力穩健增強。54家省級以上高新區以占江蘇省6.5%的土地面積,創造了江蘇省近1/3的地區生產總值、近6成的出口總額和超1/2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集聚了2/5的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9家國家高新區進入全國50強,居全國第一。
二是產業科技創新能級躍升。區內匯聚了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牽頭和參與建設3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新能源、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分別占江蘇省的42%、73%。建有18個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14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均居全國第一。
三是企業做優做強態勢良好。集聚了江蘇省近七成的獨角獸企業和科創板上市公司、近六成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區內企業科技稅收減免額占江蘇省近一半。
四是開放創新環境持續優化。蘇南自創區承擔7項國家“揭榜掛帥”政策試點任務,國家高新區出口規模約占全國1/5,職務科技成果“三項改革”全面推進,“蘇創積分貸”“蘇科貸”全面推廣,全要素營商環境走在全國前列。
高新區正處于新質轉型新階段關鍵期
江蘇省從1988年設立高新區,大致經歷了開發建設、招商引資、產業培植3個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現已進入新質轉型發展階段。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局中,高新區需要解決好怎么看、怎么干的問題。
第一,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時代背景看,高新區應怎樣打造世界一流開放創新高科技園區?高新區是推動產業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當前面臨的環境條件發生著深刻變化,要素成本優勢弱化,傳統動能空間收窄,如何把握和贏得戰略主動,需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挑戰意識,對標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加強系統規劃與整體推進,搶占科技制高點,開辟產業新賽道。
第二,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現實路徑看,高新區應怎樣統籌協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高新區承載著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及先行探索新型生產關系雙重重任,理應成為改革試驗田和創新主陣地。要抓住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這個關鍵,明確方向、找準路徑、完善機制,做強主導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因地制宜、各展所長,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富有江蘇特點的新質生產力發展之路。
第三,從大國博弈和區域競爭格局看,高新區應怎樣更好發揮驅動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引擎作用?高新區在江蘇省產業科技創新中地位舉足輕重,不少領域正加快向全球并跑領跑邁進。要堅定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心和決心,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加強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形成江蘇省以高科技園區集群為特征的區位優勢,扛起以新質生產力參與全球競爭的大旗。
現階段高新區主要矛盾落在“新質轉型”,適應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轉變發展模式、發展要素、發展路徑等。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牽引科技創新,構建融合發展新機制新生態,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江蘇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勇挑大梁。
高新區要爭當新質轉型創新發展開路先鋒
近期,開展高新區新質轉型行動,推出新賽道開拓、新技術引領、新物種培育、新要素鏈通、新空間優化、新生態植根“六新”工程,到2027年底,國家高新區爭先進位;開辟20個前沿科技引領的新賽道;獨角獸企業80家、高新技術企業3.8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65%。
更大力度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建立高新區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深度對接機制,推動更多重大科創基地平臺向園區布局,引導龍頭(鏈主)企業與在江蘇省全國重點實驗室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突破一批標志性重大戰略產品。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醫藥、6G、具身智能、腦機接口、商業航天等領域,今年實施40項重大科技攻關、80項前沿技術研發、60項基礎研究重點項目,根植從“0-1”原創力策源力。
更大力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1650”產業體系,實施“一園區一產業一賽道”工程,做優做強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新型電力(智能電網)等主導產業,開辟開拓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低空經濟、氫能和新型儲能、6G、量子科技、合成生物、未來網絡、人形機器人等新賽道。加強頂層設計和分類施策,國家高新區發展引領型主導產業和新賽道,市域內高新區壯大創新型優勢產業并重點培育1-2個新賽道,縣域內高新區做優規模型特色產業并在新賽道有所作為。
更大力度發展壯大創新型企業集群。梯度培育科技領軍企業、創新型企業,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發展壯大。建設30家創新聯合體、30家概念驗證中心、100家標桿孵化器、100個典型應用場景,今年力爭2/3的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建有研發機構。運用好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全年新增科技貸款超3000億元。
更大力度推進改革系統集成。制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率先在國家高新區建立產業科技創新融合機制,推行市場化和政府投入聯動開展重大科技攻關機制。突出南京、蘇州“主承載區”,布局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試驗區,強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發揮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先發優勢,扎實推進高新園區和高等院?!半p高協同”創新。爭取國家層面支持蘇南自創區開展改革創新試點,加快與江蘇自貿區“雙自聯動”提升。
更大力度推進治理效能優化提速。調優均衡高新區區域布局和產業布局,實現省級以上高新區百強縣(市、區)全覆蓋。圍繞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通信等優勢產業,堅持招商引資和招科引智并舉,集中力量扶優扶強。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投資開發、跨境研發、專利布局、數字貿易等領域擴大制度型開放。加快園區“硬件”智能升級和“軟件”系統煥新,進一步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來源:《群眾》雜志2025年第7期
(作者徐光輝系江蘇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