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標志著這一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區域發展差距有所縮小,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但部分區域在產業布局上缺乏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各地應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和發展階段,加強東、中、西部產業協作,合理分工、優化發展,推動產業在區域間的合理轉移和布局,同時也要引導各區域根據自身特點發展特色產業,實現區域發展互補共贏。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標志著這一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區域發展差距有所縮小,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中西部地區積極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加速生產要素流通,在承接產業轉移和創新發展方面發揮比較優勢,與其他區域重大發展戰略相銜接,產業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產業生態是各產業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跨區域跨領域復雜系統,強調產業的共生互動與協同發展,其本質是通過產業鏈縱向延伸、創新鏈橫向融合、要素鏈網絡化配置而形成有機的整體。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產業生態建設可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實現區域間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形成特色鮮明、協同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
一、現實需要:
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夯實區域發展根基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技術革命突破與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我國區域性產業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主要源于資源稟賦、技術水平和市場結構等方面。
(一)資源互補。東部地區資本密集、科研活躍,創新策源能力突出,中西部地區能源、土地和勞動力資源豐富,傳統產業轉型發展迫切。例如,西部地區通過承接東部高耗能產業轉移,既滿足東部綠色轉型需求,又實現資源價值轉化。
(二)技術互補。東部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領先,中西部在農業現代化、綠色能源等領域具備特色。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合作,可形成“東部研發—中西部制造”的協同模式,各揚所長,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三)市場互補。東部市場供需兩旺,中西部內需潛力需要釋放。區域協調發展可推動技術、商品和服務的跨區域流通,如長江經濟帶打破區域間的要素流動壁壘,建立統一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市場,積極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協同發展格局。
二、現實問題:
產業布局不科學、產業協作差距大
部分區域在產業布局上缺乏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盲目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存在產業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制約了產業生態可持續發展。
(一)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不足。上下游供應鏈脫節現象普遍,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上游產業的供給能力不足,多集中于原材料供應或初級產品加工環節,缺乏深加工能力,無法滿足下游產業的需求;下游產業的帶動作用不強,無法有效帶動上游產業的發展,制約了區域產業生態建設的整體推進。
(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滯后。西部地區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傳統產業比重過高,產業升級步伐緩慢,新興產業發展不足,對當地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的挖掘和利用不足,與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結構匹配不上,只能在低水平循環,導致產業結構單一、同質化競爭嚴重。
(三)政策等要素亟需突破。現行財稅考核體制下,地方政府傾向于追求本地產業鏈“全閉環”,導致區域間產業生態割裂:招商引資承諾不兌現,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部分區域環保設施、水、電、路、氣等核心要素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制約產業集群發展。
三、突破路徑:
積極構建互補共贏的區域發展格局
各地應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和發展階段,加強東、中、西部產業協作,合理分工、優化發展,推動產業在區域間合理轉移和布局,同時也要引導各區域根據自身特點發展特色產業,實現區域發展互補共贏。
(一)加強空間協同,做好產業梯度布局。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加強政策統籌、信息共享和市場聯動,突破行政區劃壁壘,打破地域限制,攜手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明確各自產業鏈分工,實現各類生產要素的跨區域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形成“核心區域—節點區域—腹地區域”梯度分工。積極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形成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格局。如東部重點發展“硬科技+現代服務”,中部打造“先進制造+物流樞紐”,西部培育“特色資源+清潔能源”,建設“東數西算”“西電東送”等跨區域新型基礎設施,降低要素流通成本。
(二)加強政策協同,創新產業協作模式。設立“區域間產業關聯度”“協同發展指數”“合作共享效益”等高質量發展指標,率先在經濟大省創新構建開放、協同的考核體系。建立全國統一的產業生態云平臺,打通各省份間的市場需求、產能分布、技術研發等信息壁壘,實現“一業一鏈”精準匹配,提升產業鏈響應速度。制定跨區域科技成果轉化措施,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跨區域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和區域技術轉移中心。推廣跨區域產業聯盟和產業“飛地”模式,實現成本共擔和收益共享。
(三)增強主體協同,推動產業鏈價值增值。推動“鏈主企業+鏈上分工+服務平臺”共生演進,鼓勵鏈主企業跨區域并購重組,通過股權投資帶動中西部配套企業升級,形成更加緊密的供求關系,實現研發、制造、服務環節的價值閉環,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推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增長點,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形成類似“喬木—灌木—草本”的立體產業生態。建立區域人才共享機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緩解中西部人才短缺問題。加速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勞動力、資本、數據等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降低企業跨區域經營成本。
區域協調發展不僅是經濟總量的均衡,更是經濟結構、產業質量等方面的協調,絕非簡單的“削峰填谷”,而是通過產業生態的有機整合,實現區域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在未來的發展中,各地應加強對產業生態建設的重視和支持,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作者系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科技協作與支援合作處處長)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